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785707
大小:18.2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9
《尊重孩子的“犯错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尊重孩子的“犯错权”作者:曾宝俊 这几天,重读《科学课》杂志2003年第3期中的评论员文章《无须懊悔》,文中的一句话:“出点错也未尝不是好事……”使我想了很多很多:在我们的课堂上或者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也许有着很多的功利,好象课堂上非得给孩子一些什么,尤其希望孩子们在经过热热闹闹的过程之后,得出一些像模像样的“结论”,否则心中总存着一些遗憾。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理智一点的做法是点拨、纠正和引导,偏激一点的是批评、嘲笑和惩罚。允许孩子犯错误,尊重孩子犯错误的权利。法国科学教育专家海伦教授在报告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法国的课堂上,老师允许孩子犯错误,老师必须尊重孩子的犯错误的权利。这
2、个观点让我的心灵为之一振。是啊,我们在课堂上又何曾允许孩子犯过错误?我们什么时候认为犯错误也是孩子的一种权利的呢?我们又何曾用宽容的心来善待孩子的错误,更何曾去尊重孩子的这种权利呢?学生,尤其是儿童,他们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和成人不同,而他们的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这就难免会“错”。这些错反映的是儿童认识的阶段性和递进性,尽管有时候确实明显有错,但“正确”正是在对这诸多“错”的辨析、筛选中逐步形成的,因而每一个错都是儿童进步的足迹,阻止了他迈向错的脚步,等于阻断了他迈向成功的道路。在科学课堂中,我们不仅要让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和足够的成功,对其成功予以激励,而且也要让每个学
3、生获得必要的和足够的失败(挫折),让学生用情感、用智慧和理性去体味品评失败和挫折的滋味与价值。在课堂上,我们不能以实验操作的成功和结论的是否得出作为标准来评判学生行为的价值,我们更要对实验失败的学生予以适当和充分的激励,肯定他们的一些正确的做法和想法,让学生形成不怕失败的稳定心理素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上有这样一个课例:在密度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学习研究,学生都知道白蜡会浮在水面上,于是教师出示两块白蜡,一大一小,让学生猜测:哪一块会沉下去?这样的问话中隐藏着一个暗示,就是其中必有一块会沉下去。学生在老师的“误导”下,有的学生说,大的会沉下去。有的学生说,小的会沉下去。然而实验
4、的结果让学生大出意外,也让他们恍然大悟:只要是白蜡,不管多大多小都会浮在水面上,同一种物体的密度是一定的。这位老师故意让学生犯错误,学生却在犯错的同时大彻大悟。拨开云雾见明月,学生经历挫折之时,在顿悟的过程中,会倍感成功的喜悦和学习乐趣的所在。 善待孩子的错误,就是在保护孩子探究的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是经常激发他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在一定意义上说,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在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善待学生的三种“错误”:学生无意所试之误;学生故意所试之误;学生执意所持之误。 一、善待学生的无意所试之误 学生无意所试之误就是学
5、生在实验中由于疏忽造成仪器的损坏或实验的失败,对于此教师要有宽容之心,原谅学生的错误。课堂上,由于学生的无心失误,实验没有成功。当学生实验失败以后,我们应该关注些什么,是关注学生的实验结果,还是学生经历实验的过程呢?从这个意义上讲,失败的实验往往会让学生收获的更多。我们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去寻找失败的原因,让失败成为学生有效的学习的资源。比如:在固体发声的实验中,学生为了让试管发出更响的声音,把试管打破了。学生本无心打破试管,犯错以后的自责已经让他心情不安。如果再加以批评,那么这个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那支打破的试管上,影响他的研究和学习。 二、善待学生的故意所试之误 学生故意所试
6、之误之中隐藏着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家的实验尚不可能一次成功,何况小学生。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时候,其失败次数难以计数,然而失败之后,他说:我又向成功迈进了一步,因为我知道了一条行不通的路。对于孩子的故意所试,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其内在的思维价值:对现有权威的怀疑,他认为眼见为实,他想亲眼看一看实验的结果,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科学精神! 三、善待学生的执意所持之误。 学生的执意所持之误最为可贵,因为学生执意所持之误中蕴含着的往往是创造的萌芽和智慧的火花。学生对所持之误执意不改时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学生是在独立思考着,他没有盲目相信别人或权威;他此时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更何况学生还不一
7、定真的是“误”呢!尽管有时候学生的执著会失败,但这种精神一定得保留。试问哪一个科学家不具有这种执著的精神?有一次执教《太阳能热水器》一课,教材认为,斜放热水器水温最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却发现平放热水器的水温比斜放的高,学生一定坚持这种看法。从理论上看,学生的结论是错的,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学生执意的看法表明了学生对事实的尊重,对权威的挑战。在这里我们不能轻率地用课本来纠正学生,用权威否定学生,而是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看法,让学生自己找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的创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