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765489
大小:28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9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3.蜡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3*蜡烛精彩开篇词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古今中外,许多诗文都以“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经失去了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学习目标1.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文中“蜡烛”的特殊含义。2.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理解老妇人的形象。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各国人民在战争中所凝结的友谊。教学
2、过程一、新课导入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炸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战士的坟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里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匍匐(púfú)揣(chuāi)在怀里衰(shuāi)老烧灼(zhuó)瓦砾(lì)淹没(mò)鞠躬(jūgōng)肃穆(mù)腋(yè)窝地窖(jiào)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3.了解
3、作者西蒙诺夫,前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文学创作。曾于1949年10月访问我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7年至1971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年列宁奖金。4.了解文体(一)通讯的特点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通讯分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通讯的表达方式,不仅用叙述,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二)通讯与消息的区别同:用事实说话。异:1.内
4、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尽、具体、形象。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从结构上看,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组成,通讯跟一般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在语言上,消息简洁朴素。通讯具体详细。3.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交流点拨】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5、。2.读完全文,说说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情景是什么?【交流点拨】甲生:最令我感动的清醒时当老妇人看到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五个红军时,决定从地窖里爬出来招呼他们隐蔽。当她受伤醒来后,发现一位红军战士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便不顾敌人的炮火在自己周围爆炸,毅然来到烈士的身边。乙生:最令我感动的是年老体衰的老妇人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掩埋烈士的情景。首先寻找弹坑,然后用双手一捧一捧地往外舀水。最困难的是搬动烈士的尸体,虽然距离不到十步,却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三次,最后总算把烈士拖到了炮坑里,虽然已是筋疲力尽了,却仍然虔诚地掩埋了烈士。没有坚定的决心,坚强的毅力,是无法做到的。丙
6、生:最令我感动的是老杜人掩埋苏联红军时的情景,她像是掩埋自己的儿子一样动情。掩埋前,她跪在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多么真诚。最能体现老妇人对烈士崇高的爱的,是她把自己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年轻战士的坟头,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表达内心的情感呢?为了这位苏联红军,老人尽心尽力,无私无我。(二)再读课文,分析人物,体会情感1.这篇通讯主要人物是谁?【交流点拨】老妇人2.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段,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刻画这一人物形象?试举例加以说明,体会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交流点拨】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1)外
7、貌描写如“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这种神情表现了老人深切的悲痛,这哪里是对一位战士,一位来自苏联的战士,俨然是对自己的儿子表现出来的哀伤。文中多次提到老人的围巾,并强调了颜色是黑色的。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的气氛,表达了老妇人对烈士的哀悼之情。(2)本文对老妇人的刻画着重在动作描写上,动词的恰当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①动词放大了愿望与现实的反差,表现了老妇人的无所畏惧。老妇人看到已经牺牲了的苏联红军战士“孤零零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决心冒着德国人的炮
8、火去掩埋他,文章写道:“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