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答题方法总结

中考语文答题方法总结

ID:38741227

大小:97.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6-18

中考语文答题方法总结_第1页
中考语文答题方法总结_第2页
中考语文答题方法总结_第3页
中考语文答题方法总结_第4页
中考语文答题方法总结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答题方法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考语文答题方法总结 记叙文部分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注:记叙文中贯穿全文的表达方式是记叙,中间段多出现描写,结尾段多为议论抒情。说明基本不出现。抒情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二、修辞方法: 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拟人:生动形象,富有人格化的写出了排比:增强语势 注:初中阶段涉及到的修辞方法不少,而这里只列出了考试中会考的几种,要注意这并不是全部。修辞方法不会单独出一道题比如在考试中问你某一句话的修辞方法是什么作用,不会这么考的,而是渗透在各种各样的题中,作为某题的一部分。在答题的时候注意要先答上这段运用了„的修辞方法,然后再把作用答上。

2、 三、线索 线索的含义: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这个东西(线索)写的,这个东西(线索)贯穿全文。1、题目做线索:一个东西2、感情变化做线索:通常是先抑后扬3、某人的见闻经历做线索4、时间和地点的变化做线索 注:文章有的时候会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不常考,以上四种为通常会出现的情况。找线索请首先看题目,如果题目没有就请用心把握全文然后再找了。  四、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标题的含义(分为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答题的时候两层都要写)①表面上是指(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标题,可以套换几个近义词什么的)②实际上是指(联系文章中心把深层含义解释一下) 2、标题的作用 ①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②概

3、括主要事件/交代主要人物(暗示文章中心) ③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吸引读者④运用诗词做题目,增加文采,吸引读者 (⑤充当本文线索) (⑥暗示文章中心) 注:标题的作用部分,第二点中的暗示文章中心,不常出现。第三点和第四点不能同时存在,通常是二者中选一种考,当然在少数情况下也有可能两者都没有,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在第三点和第四点都没有的情况下,请答上一句:吸引读者。  第五点有些时候会出现,要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五、文中某段(开头结尾中间)的作用 1、开头:①先答段意(交代了一件什么什么样的事) 结构:②总领全文 ③引出下文 ④吸引读者 ⑤设下悬念) 

4、内容:⑥为下文做铺垫 ⑦开篇点题/点明文章中心(⑧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2、结尾结构:①总结全文 ②照应标题/开头/上文 ③使文章结构严谨 内容:④深化主题⑤抒发了作者„的感情(⑥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引人思考)) 3、中间某段(某句话):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为下文„做铺垫) 注:第一段的作用大概就是这样,不多说,注意要把内容答上。结尾段的作用中的第二点,答题的时候先看结尾段有没有篇末点题,有的话就答照应标题,没有的话再看是否有照应第一段,有的话答照应开头,再没有的话,就答照应上文。  六、描写 1、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作用:①这句话是对人物的„

5、描写 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处境,性格,心理,思想品质等等„(③突出中心 ④为下文做铺垫。) 注:五种人物描写,简称“外语动心神”。答题的时候给分点中有一个是必须要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什么东西。至于这个什么什么东西,也就是圈二中提到的,我列出的是通常情况下要体现的东西,一般为其中的一种,少数情况能体现两种。圈三和圈四两点要根据文章具体分析选段是否有这个作用,如果没有就不要答。另注意,题里如果问你这段是什么描写,那么答案不是人物描写就是环境描写,切记不要答细节描写,考试从来不考细节描写这一说。2、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①本段/本句运用了环境描写 ②(交待时间地点)

6、③渲染气氛(悲凉/喜悦)④烘托人物心情 ⑤为下文做铺垫。 社会环境描写:①交代时间背景 ②突出中心 注:环境描写分两类,其中社会环境描写基本没考过,反之,自然环境描写却是常在考题中出现。其中得分点的圈一要根据文章分析,不一定每次都要答这一点。圈二的渲染气氛一定要答,而渲染的气氛也只有两种,不是悲凉的就是喜悦的。圈三和圈四要把涉及的内容答上,如: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七、记叙的顺序 1、顺序(事情发展顺序):①使文章条理清晰 ②结构完整 2、倒叙(先写结果,再按时间顺序记叙):①设下悬念 ②吸引读者 ③突出中心 3、插叙(在记叙中暂时中断线索,

7、插入一件与主题相关的事):①交代了一件„的事 ②使情节更丰富/人物形象更丰满 ③为后文做铺垫 ④突出中心 注:顺序从来未考,倒叙基本不考,插叙经常考。注意插叙作用的第三点和第四点,要把内容答上。  八、人称 第一人称:使内容更真实,亲切自然,便于突出人物心理。 第二人称:便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有利于表现主题。 第三人称:便于叙述故事情节,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便于抒发感情和引起读者共鸣,有利于表现主题。 注:人称的题在考试中极少出现,但是不排除出现的可能性,所以还是总结一下,不过没有界定得分点。其实仔细看看的话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