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671578
大小:17.3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17
《品味罗素的哲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品味罗素的哲学结识罗素的哲学还是因为《西方哲学简史》这门课。我以前从不刻意拜读哲学家们的大作,因为我认为哲学家们往往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观里不能自拔,他们的理论只可以辩证的接受。但是,在了解了伯兰特•罗素坎坷的一生和他为了和平所做的努力之后,我不得不被这样一位哲学家的人格魅力折服,并开始认真品味起罗素的哲学。伯特兰•罗素(BertrandRussell,1872—1970)是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罗素获
2、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确,罗素是崇尚和平与自由的。他用真实的情感迎接生活的狂风暴雨。在《我为何而生》一文中,他写道“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这些感情如阵阵巨风,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罗素的心是向往自由的,他不希望身体和灵魂受到世俗礼教的束缚,他所追求的爱情却和常人不同,在他的世界里:“爱情有时给我带来狂喜,这种狂喜竟如此有力,以致使我常常会为了
3、体验几小时爱的喜悦,而宁愿牺牲生命中其他一切。”他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只追求爱情带来的快感。这样的罗素,才能把他的至真至性发挥到他的哲学里。他的一生的著作,主要是为公众的良知作辩护。作为一个哲学家,他追求的是以洛克和休谟为代表的英国经验哲学路线,他不接受观念论的信条,而且还是其激烈的反对者。他是无拘无束的无神论者,对于欧洲大陆的那套哲学思想,他认为应该从英国的立场冷静地去审视和探讨。他就是这样,在严谨的态度中,不忘记发挥自己的敏锐,冷静和机智,这些独特的气质使他成为非凡的作家,即使从纯文学的观点看,他的作品也是属于永存的不
4、朽之作。我所知道的有诸如《西方哲学史》(1946年)、《人类的知识——它的极限和范围》(1948年)以及《我的心路历程》(收于1951年出版的《罗素哲学思想》中)这样的文学巨作也有其它很多讨论社会问题的著作都是伟大不朽的作品。 在《往事追忆》(1956年)一书中,罗素指出:“一种文风除非它是作家个性的直接的、几乎是无意识的表露,同时这种个性又是值得表现出来,否则不是好的文风。”经过一些探索之后,他终于有了自己的文风,这种文风要求在把结论直接、自然地写下来之前,首先要通过他的思考得出结论。他曾大胆断言:“在我看来,福楼拜和
5、佩特是最好应被忘记的。”这种将思想的流露直接表达在写作上的方式,使罗素的著作具有文学的价值,而不是哲学思想的一般表述。罗素的哲学有诸多是来自于他丰富的生活经历。1897年,他与妻子阿露丝•波尔萨斯•史密一道去柏林,在那里研究经济学和政治学,仔细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与德国工人运动领袖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等来往,还参加工人的集会。1896年出版的《德国的社会民主》就是他这些活动的成果。罗素的一生和中国有着不解之缘,这是我喜欢罗素的另一个原因。1920年8月,罗素访问了中国,他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和新的思想方法。罗素作为一个
6、关心人类命运的思想家与哲学家,他思考问题有其独到的视角,将审视的目光投向未来而不是盯住过去。罗素在《中国问题》中讨论中国的前途时说,中国要想政治独立必须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建立一个有秩序的政府;第二,在中国人支配下发展工业;第三,普及教育。在现在看来,这三条路的的确确是当时中国能够复兴强国的光明大路。罗素的哲学理论公正、客观,其中饱含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的感情和对弱势国家的无限同情。他说:“我终于认识到,白种人并不像我曾经想像的那么重要。假如欧美人在战争中残杀殆尽,并不必然意味着人类的灭绝,甚至也不一定意味着文明的终结。还
7、有相当多的中国人呢。在许多方面,中国是我所见过的最伟大国家。它不仅人口最多,文化最悠久,我认为,其智慧也卓尔不群。我觉得,其他文明国家都不可能像中国那样,如此豁达、实际,如此刚毅地面对现实,而不是企图牵强附会地把现实套入某种模式。”一战期间,他看到了掠夺主义给全世界人民带来的疾苦,因此,他开始呼吁和平。1934年,他的《自由与胆识:1814~1914》问世,在书中他具体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提出政治、经济和历史人物是社会政治史的三个重要方面的观点。1938年,他又撰写《权力》一书,主张实现“驯服权力法”,以限制某些政
8、客的权力欲望。我想,罗素的哲学现实而又无惧,他不会为迎合世俗而写出违心的言论,他只会不顾强权的阻挠而大胆说出自己的心声。在罗素的许多名言里,我最喜欢的一句是:“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思考是人的本能,但许多人往往怠于思考。聪明的人说“多想出智慧”。的确,对于发生在生活中的事情不会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