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试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卷满分为100分。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直接在试卷上答题无效。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60分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歌曲《国家》中有一段歌词“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歌词中体现的“家国一体”的观念源于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君主专制2.右图所示的中央机构所反映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本质特点是A.宗法分封B.权力制衡C.分工协作D.君主集权3.某机构不设专官,其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
2、凡入选该机构的大臣,虽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他们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该机构是A.参知政事B.内阁C.中书省D.军机处4.“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弟子,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表述与该制度无关的是A.产生于隋唐时期B.选官标准是“孝廉”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基础5.“无论是为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护。”为此,罗马当局A.完善习惯法B.发展万民法C.颁布成文法D.固守公民法6.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举行入城式时全副武
3、装昂首通过东交民巷,洗刷了中国武装人员不得进入东交民巷的耻辱。与东交民巷有关的近代屈辱条约是A.《辛丑条约》B.《马关条约》C.《北京条约》D.《南京条约》7.下面有四副关于五四运动的对联,其中反映了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胜利的是A.“学生含冤,属地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风雪,”B.“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C.“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D.“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8.在下表空白处填写最恰当的主题词是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B.开天辟地,渐趋成熟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4、D.星星之火,洗血前耻9.1688年英国爆发了“光荣革命”,詹姆士二世被赶跑。''从血统上说,王位的新主人是詹姆士的女儿和女婚,这样就保留了斯图亚特的族谱,但王位的内容却因此起了变化。''关于''王位的内容”变化与后来的事实不符的是A.从专制王权到民主共和B.从个人专制到民主体制C.从王在法上到王在法下D.从国王至上到议会至上10.歌曲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歌能证史'',以下都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传唱甚广的歌曲,按反映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十送红军»: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②«国民革
5、命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③«解放区的天»: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④«毕业歌»: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A.②①④③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①③②④11.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这次“试验”的主要结果是A.发布了革命纲领«四月提纲»B.推翻了沙皇专制政府C.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D.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2.国学大师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
6、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他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A.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C.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13.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可以选择的实地考察路线是A.江西井岗山一贵州遵义一陕西延安B.广州虎门一南京中山陵一北京圆明园C.南京天王府遗址一北京故宫一沈阳伪皇宫D.上海“淞沪会战纪念馆”一枣庄“台儿庄战役纪念馆”一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14.1942年1月,中国政府派出10万远
7、征军入缅协同英军作战,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该史实深刻反映了A.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B.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巨大威力C.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D.中国大大支援了美国的太平洋战争15.有论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推翻与帝国主义合作的统治政权”的运动,,“本质是一项中国民族的救亡运动''。由此判断,新中国的成立A.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权B.标志着中华民族崛起C.说明民主革命任务完成D.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16.“划分欧洲势力范围的最后一幕,在1961
8、年8月13日凌晨上演。一一在柏林的苏联占领区和另三个西方国家占领区之间,立起铁丝网,隔离起来,另外还围绕整个柏林修盖起围墙。围墙两边的家庭从此各自一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A.十月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