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讲稿

六经辨证讲稿

ID:38486241

大小:4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13

六经辨证讲稿_第1页
六经辨证讲稿_第2页
六经辨证讲稿_第3页
六经辨证讲稿_第4页
六经辨证讲稿_第5页
资源描述:

《六经辨证讲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六经辨证讲稿  六经辨证  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太阳病证治  一、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

2、病变。  二、病理机制  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  (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屑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  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

3、为二型  (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三、治则方药  1.太阳经证治法  (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

4、可用麻黄汤。  (3)温病:为内热津伤,《伤寒论》未出方治,个人意见:当以辛凉轻透为主,可用银翘散。  2.太阳腑证治法  (1)蓄水:系膀胱气化不行而致水气停蓄,五苓散(茯苓、猪苓、桂枝、泽泻、白术)具有化气利水的功能,故为蓄水证主方。  (2)蓄血:系瘀血不行,热结下焦,应攻瘀逐血,可根据轻重缓急,选用桃核承气汤。  3.太阳病兼证治法  (1)太阳中风兼气逆作喘,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治之。  (2)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即拘急不舒),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加葛根汤,实用葛根汤。  (3)太阳病兼热郁于内(内热,烦躁,口渴),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二越婢一

5、汤,实用大青龙汤。  (4)太阳病内挟水饮(干呕,痰软),如表实无汗,心下有水气,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喘咳干呕的,治以小青龙汤。如太阳中风而水气僻积胸胁,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心下及胁部痞鞭满痛,干呕短气,表证已解的,用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大枣)攻之。  (5)太阳病兼里虚不足,如阴阳两虚心中悸而烦者,治宜以小建中汤。如气血亏乏,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者,治以炙甘草汤。  阳明病证治  一、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

6、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衣,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清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阳明病,汗出多而喘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概括:凡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证,就叫阳明病。阳明病分经证和腑证二类;阳明经证是邪在胃中的病变;阳明腑证是邪在大肠的病变。  二、病理机制  1.阳明经证:外邪入里化热,热与燥相合于胃中,以致消烁津液,出现身热、汗出、口渴引饮、脉洪大等。  2.阳明腑证:外邪人里化热,与大肠的燥热相合,以致津液被耗,燥结成实,阻滞于

7、中,即产生潮热、谵语、便秘、腹满而痛、脉沉实等证。  三、治则方药  当其高热散漫之际,则以寒凉药清热为治,所以阳明经证主要用清法,可选用辛寒苦寒清解里热的方剂;若热与实结于大肠则以寒下药为治,急下存阴,争取时间,不使煎熬津液,所以腑证主要用下法,可选用苦寒泻下的方药。  1.阳明经证治法:阳明经证是里热蒸腾所致,表里俱热,所以治宜石膏汤。  2.阳明腑证治法:阳明腑证是邪热已与大肠糟粕搏结成实热证。治疗的目的是排除燥实,清肃里热。由于病变有轻重缓急的不同,所以阳明腑证的治法有三个方子:调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