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431994
大小:842.55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6-12
《细胞信号转导与相关疾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细胞转导与相关疾病什么是细胞信号转导?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通过胞膜或胞内受体感受某些信号的刺激,经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转换,从而影响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过程。受体包括:膜受体和胞内受体膜受体(占受体的大多数)1.环状受体(离子通道型受体)多为神经递质受体,受体分子构成离子通道。受体与信号分子结合后变构,导致通道开放或关闭。引起迅速短暂的效应。2.蛇型受体7次跨膜α-螺旋受体,有100多种,都是单条多肽链糖蛋白,如G蛋白偶联型受体。3.单跨膜α-螺旋受体包括酪氨酸蛋白激酶型受体和非酪氨酸蛋白激酶型受体。细胞信号转导胞内受体(主要是核受体)位于胞液或胞核,结合信号
2、分子后,受体表现为反式作用因子,可结合DNA顺式作用元件,活化基因转录及表达。包括类固醇激素受体、甲状腺激素受体等。胞内受体都是单链蛋白,有4个结构区:①高度可变区②DNA结合区③激素结合区④绞链区。信号包括化学信号和物理信号物理信号:包括射线、紫外线、光信号、电信号、机械信号等。化学信号:又被称为配体,可分为:①疏水性的类固醇激素为代表,它们以单纯扩散方式透过细胞膜,与胞内受体结合。②亲水性分子的信号物质,其数量较大,首先作用于质膜的受体,再经跨膜的和细胞内的信号转导而产生生物学效应。细胞信号转导的途径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
3、号传导酶连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也称为:递质促离子型受体这类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后,引起突触后离子通道的快速开放和离子的跨膜流动,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电位改变,从而实现神经信号的快速跨膜转导。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也称为:促代谢型受体主要信号蛋白:配体——受体——G蛋白——G蛋白效应器——第二信使——功能效应特征:饱和性特异性可逆性CAMP:第二信使酶连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也称为:受体酪氨酸激酶能与受体结合而完成信号传导的细胞外分子主要是各种生长因子。当受体的细胞外部分与配体结合后便可引起受体分子胞质侧部分酪氨酸激
4、酶的活化,继而触发各种信号蛋白沿不同的路径的信号转导。受体异常与疾病因受体的数量、结构或调节功能变化,使之不能介导配体在靶细胞中应有的效应所引起的疾病称为受体病。受体异常可以表现为:1、受体下调或减敏,前者指受体数量减少,后者指靶细胞对配体刺激的反应性减弱或消失。2、受体上调或增敏,使靶细胞对配体的刺激反应过度,二者均可导致细胞信号转导障碍,进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1.信息分子异常指细胞信息分子过量或不足。如胰岛素生成减少,体内产生抗胰岛素抗体或胰岛素拮抗因子等,均可导致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不足,引起高血糖。2.受体信号转导异常指受体的数量、结构或调节功
5、能改变,使其不能正确介导信息分子信号的病理过程。原发性受体信号转导异常,如家族性肾性尿崩症是ADH受体基因突变导致ADH受体合成减少或结构异常,使ADH对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的刺激作用减弱或上皮细胞膜对ADH的反应性降低,对水的重吸收降低,引起尿崩症。3.G蛋白信号转导异常如假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PHP)是由于靶器官对甲状旁腺激素(PTH)的反应性降低而引起的遗传性疾病。4.细胞内信号的转导异常细胞内信号转导涉及大量信号分子和信号蛋白,任一环节异常均可通过级联反应引起疾病。如Ca2+是细胞内重要的信使分子之一。在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胞浆Ca2
6、+浓度升高,通过下游的信号转导途径引起组织损伤。5.多个环节细胞信号转导异常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涉及多个信息分子影响多个信号转导途径,导致复杂的网络调节失衡。引起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6.同一刺激引起不同的病理反应同一刺激作用于不同的受体,从而引起不同的反应。例如感染性休克发病过程中,在同一刺激源(内毒素)作用下使交感神经兴奋,若作用于α受体,则引起动脉收缩表现为冷休克;若交感神经兴奋激活β受体,使动、静脉短路开放,则表现为暖休克。7.不同刺激引起相同的病理反应不同的信号途径之间存在广泛交叉,不同刺激常可引起相同的病理反应或疾病。例如心肌肥大的发
7、病过程中,心肌负荷过重引起的机械刺激,神经体液调节产生的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等,可通过不同的信号转导蛋白的传递,最终引起相同的病理反应—心肌肥大。分类累及的受体主要临床特征遗传性受体病 膜受体异常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LDL受体血浆LDL升高,动脉粥样硬化家族性肾性尿崩症ADHV2型受体性发病,多尿、口渴和多饮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紫质进行性视力减退遗传性色盲视锥细胞视蛋白色觉异常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症IL-2受体γ链T细胞减少或缺失,反复感染II型糖尿病胰岛素受体高血糖,血浆胰岛素正常或升高核受体异常ccc雄激素抵抗综合征雄激素受体不育症,睾
8、丸女性化维生素D抵抗性佝偻病维生素D受体佝偻病性骨损害秃发,继发性甲状旁腺素增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