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齐桓公之我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齐桓公之我见班级XXX姓名XXX。摘要:齐桓公之时强侯如林:晋、楚、秦、吴、宋、越、鲁等国,但为什么只有他在当时取得成功呢?齐桓公事业上的成功在于知人善任,借人才智广己才智,于乱世群杰纷争之中完成自己的霸业。关键词:齐桓公;重用人才;用人不疑春秋五霸之首、齐国之君—齐桓公,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是一位大改革家。在历史上,他起过重大的积极作用。齐桓公任用非同姓的、平民出身的管仲为相,对于其改革事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决不是偶然的一时的心血来潮,这是齐桓公决心改革朝政的措施,是向西周以来的用人制度、政治体制的开刀,因
2、而只能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齐桓公的成功可以说在于重用人才。在他身边可谓人才济济。有能宽惠柔民,治国家不失其柄,忠信可对于百姓,制礼义可法于四方,执把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的管仲;有刚愎而上悍的鲍叔牙;有升降辑让,进退闲习,辨辞之刚柔的隰朋;垦草人邑,辟土聚粟多众,尽地之利的宁戚;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土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的王子城文;有决狱折中,不杀无辜,不诬无罪的宾胥无;有犯君颜色,讲谏必忠不辟死亡,不挠富贵的东郭平。正是有这些各有所长的人才,才能使他取得霸业。对于这点《国语·齐语》上评价齐桓以时说
3、:“是故大国惭愧,小国附协。谁能用管仲吾、宁戚、隰明、宾胥无、鲍叔牙之属而伯功之。”在用人上齐桓公是很有风格的。当他在实践中发现管仲确有治国才能后,他就大胆地把政务交给他,以致出现有司问事之问而说告“仲父”的故事。当然,齐桓公在用人,选人上是比较严格的,这在《国语·齐语》和《管子、大匡、小匡》上都有载。说每年正月朝见各级官吏时,齐桓公亲自过问的事是以求人才为中心,并且把发现人才、推荐人才作为考核地方官长的标准,若“有而不以告,谓之蔽贤,其罪五。”选用人才分为不同层次,不求全才。当地方官送来人才时他要亲自考察,经过
4、考察后才委以职务。在年终时,命令地方长官要用书面报告新官的政绩,并且挑选新官中有才能的人上报。通过一系列的选才制度,竭力搜罗人才,终于形成“政成国安,以守则固,以战则强……可以出行征四方,立一霸王矣”的局面。在用人与治国上,齐桓公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君人者劳于索人,佚于使人。”齐桓公的成功在于知人善用,借所处时代的才人智士的才智广自己的才智,才得以在乱世群杰纷争中完成自己的伟业。齐桓公在即位之初是十分专横的,对管仲、鲍叔牙的劝谏不听,多次兴兵伐邻国,但结果都失败了。经过多次失败,齐桓公态度发生了变化。在伐鲁时,发
5、生曹刿在齐桓公与鲁庄公相会时用剑逼齐桓公之事。在这事上齐桓公听从管仲的意见,不但归还了鲁国的土地,还与鲁划汶水为界,从而在诸候中树立了诚信的威望。这以后,当发生宋人伐杞国的事,齐桓公想发兵救杞国,但被管仲劝阻。为此,齐桓公又问鲍叔牙,鲍告之公行夷吾之言,这时齐桓公只好听取劝谏。可以说这皆在用宁戚时被群臣阻拦,当时齐桓公是这样回答群臣:“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这里正说明齐桓公深通量才用才的道理。而且齐桓公用人不以社会地位高低为标准。齐桓公的两位主要大臣管仲和鲍叔牙出身都不
6、高。《史记》上记载管仲“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管仲也说“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移多自与”。从这里可以看出鲍叔与管仲少时都做过生意,并且知管仲家穷甚于鲍叔家。为了生计,管仲不惜用欺骗鲍叔的手段获取更多利润,以养家活口。鲍叔家也不会太富,因为他还得行商。齐桓公在用人时根本不考虑其人出身。在齐桓公的重臣中宁戚的出身也很低下,《吕氏春秋》载:宁戚因为穷,无法自理去齐都的费用,只好乘商队之车,到都城后居城门之外,吃饭于牛车之下。齐桓公听到宁戚的悲歌后认定其为“非常人”,就将宁戚带回官,并赐
7、以衣冠,便委以重任。齐桓公手下另一名大臣东郭牙出身也低下。齐桓公发现他,是当齐桓公正谋伐莒国时,没有宣布就被国人知道。当管仲知道此事后,认为“国必有圣人”,齐桓公说:“喜!日之向役者,有执踱利而上视者。”而且他用人不疑,从谏如流。这也是齐桓公在用人方面的一大成功之道。齐桓公知道管仲才能后,使放手让管仲发挥自己的才能,不加以干涉。史书记载,有一次有官吏问事于齐桓公,齐桓公告诉他去问管仲,如此三次。当时有人说这种做法不对时,齐桓公反驳到,一个君王求得一个人才是很难的事,得到了就应该放手让他去做。齐桓公还有一点就是很听
8、得进去别人的意见,那怕别人的意见有碍于他的面子。有一次齐桓公正在读书,有一木匠见后问他读什么书,他回答说圣人之书。这个木匠却说他所读实为圣人的糟粕。齐桓公一听,大为生气,但听木匠的解释后却深以为是。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齐桓公非有什么绝世旷古之才。他事业上的成功在于知人善用,借人才智广己才智,于乱世群杰纷争之中完成自己的伟业。参考文献:[1]韩非.韩非子·十过[M].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