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049159
大小:2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4
《小儿卵黄囊瘤CT诊断2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小儿卵黄囊瘤CT诊断2例【关键词】卵黄囊瘤;小儿;CT1病历摘要例1,患儿,女,11岁,腹痛伴腹盆腔包块就诊。查体:中下腹部触及巨大包块,质中等,边界不清,活动差,触痛不明显。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明显升高,癌胚抗原及CA125(ov)正常。CT表现为腹盆腔巨大囊实性肿块,密度不均,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其间可见散在分布斑点状钙化影,双侧输尿管上段及肾盂扩张积水,膀胱受压推移,腹腔腹膜后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融合成团,增强后囊壁及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图1)。CT诊断:腹盆腔恶性肿瘤。病理诊断为右侧卵巢卵黄囊瘤。例2
2、,患儿,男,8岁,发现右侧睾丸无痛性肿大1月。查体:右睾丸肿大约为3cm×3cm,右侧腹股沟可触及一6cm×8cm大小的肿块,质中、触痛。CT表现为右侧睾丸肿大,边界清楚,与残存睾丸组织呈等密度,其内见低密度坏死区,增强后右侧睾丸较左侧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低密度液化坏死区(图2)。CT诊断:右睾丸囊实性肿块,多考虑卵黄囊瘤。手术病理证实为右侧睾丸卵黄囊瘤。图1右卵巢卵黄囊瘤图2右睾丸卵黄囊瘤2讨论卵黄囊瘤又称内胚窦瘤,是来源于多潜能的生殖细胞,向胚外结构方向分化而形成的一种高度恶性的生殖细胞瘤。发生
3、于生殖细胞及胚胎学上生殖细胞自卵黄囊向生殖腺移行的沿途区域,多见于卵巢及睾丸,其次为骶尾部,松果体区、纵隔、后腹膜、肝、胃、前列腺和阴道少见。发生于卵巢者,多见于儿童及年轻妇女,10~2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约占儿童卵巢肿瘤的6.9%,多为单侧性,以右侧卵巢多见。一般体积较大,呈圆形或卵圆形,盆腹腔肿块和腹痛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时因蒂扭转或破裂而表现为急性腹痛,早期可发生器官表面播散、血行或淋巴转移。卵巢卵黄囊瘤表现为盆腔或腹腔内囊实性肿块,密度不均,边界欠清,增强后囊壁及实性成分明显强化。肿瘤较小时呈圆形或卵圆形,周围组织呈
4、挤压移位改变;较大时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卵黄囊瘤细胞可产生甲胎蛋白(AFP),患者血清中能测出较高浓度的AFP,其浓度与肿瘤的消长相平衡,成为诊断及治疗监护中的重要标志物[1]。在CT上与卵巢癌及无性细胞瘤难以鉴别,结合临床AFP升高有助于卵黄囊瘤的诊断。睾丸卵黄囊瘤在小儿睾丸肿瘤中最常见,平均年龄为2.5岁,长期存活率达65%~70%。本病可见于隐睾,多发生于青春期,幼儿少见。临床常表现为一侧无痛性睾丸肿大,多伴有鞘膜积液,以血行转移为主。睾丸卵黄囊瘤表现为一侧睾丸肿大,呈囊实性肿块,增强后不均匀强化。需与睾丸
5、畸胎瘤和白血病睾丸浸润鉴别,睾丸畸胎瘤内可见钙化、脂肪及囊性成分,血AFP阴性;白血病睾丸浸润有明确的白血病病史,一般双侧睾丸同时或先后受累,肿大明显,血供丰富[2]。总之,CT可以初步判断肿块的来源、范围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结合患儿年龄、临床症状及血AFP检查可术前提示诊断,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卵黄囊瘤免疫组化染色AFP、AAT呈阳性,HCG阴性。而无性细胞瘤免疫组化染色CD117、Vinetin呈阳性。【参考文献】 1刘明娟,余深平,许达生.女性盆腔与乳腺肿瘤临床CT诊断.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218-21
6、9.2李欣,邵剑波.儿科影像诊断必读.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555-563.作者:代燕增 作者单位:655000云南曲靖,曲靖市妇幼医院放射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