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耳目喉舌到向导政监略论清末报人的办报理念与公众舆论的话语伦理

从耳目喉舌到向导政监略论清末报人的办报理念与公众舆论的话语伦理

ID:37941594

大小:96.72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03

从耳目喉舌到向导政监略论清末报人的办报理念与公众舆论的话语伦理_第1页
从耳目喉舌到向导政监略论清末报人的办报理念与公众舆论的话语伦理_第2页
从耳目喉舌到向导政监略论清末报人的办报理念与公众舆论的话语伦理_第3页
从耳目喉舌到向导政监略论清末报人的办报理念与公众舆论的话语伦理_第4页
从耳目喉舌到向导政监略论清末报人的办报理念与公众舆论的话语伦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耳目喉舌到向导政监略论清末报人的办报理念与公众舆论的话语伦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7.2从“耳目”、“喉舌”到“向导”、“政监”———略论清末报人的办报理念与公众舆论的话语伦理方平内容提要清朝末年,随着报刊业的发展和社会思潮的流转,报人对报刊的社会角色和功用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始曰“耳目”、“喉舌”,继之言“第四种族”与“舆论之母”,再则称“政监”与“向导”,愈转愈进,愈转愈激。由于立意于作为“政监”和“向导”,报刊特重“主观”之“言论”,遂由“代言”而逐渐转向“灌输”,甚至直接“制造舆论”。因此,尽管报人与报刊仍以代表“公意”、“公益”而自期,但主观之“言论”究竟在多大程度表达了“一般国民之公共意志”而于“民主政治”建设有所贡献,不免令人生疑。关键词报刊

2、公众舆论话语伦理所谓公众舆论的话语伦理,是指公众舆论所遵从的基“新闻纸”类比为中国内地之“塘报”。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本言说规范和论证规则。作为公共领域独立运作的前提条提出“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及各省郡县货价低昂、事势件和公众舆论赖以成立的根本依据,话语伦理产生于以报常变”,以便于“资政术”、“识通变”、“通有无”的主张$",已约刊传媒为中介的公共交往和公共批判过程中,又在一定程略触及报刊作为大众传媒所具有的基本社会功能。不过,揆度上受到时代思潮与报人办报理念的制约,它不仅反映了其意旨,实在于“资政”,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护金陵“小天“公众”对于舆论价值和力量的理性认知,也揭示了

3、报人及堂”的统治。报刊对于自身社会角色与功用的理解和定位。有鉴于此,本较之于林则徐、洪仁玕,曾随西人游历过欧洲的王韬对文拟通过对清末报人办报理念的梳理,以期从一个向度揭报刊的认识则更全面、更系统,也更为深刻。他指出,泰西示这一时期报刊的话语伦理。“新报”始设于欧洲,继而及于中国的通商口岸,所刊内容十分广泛,“上自朝廷之措置,下及闾阎之善恶,耳闻目见莫不“耳目”与“喉舌”兼收其论。欧洲各国也,凡夫风土人情,山川险要,政令之沿报刊在近代中国的出现,是“援西入中”的产物,较之于革,技艺之短长,纤悉言之。其论中国也,则四方之水旱,货中国旧式邸抄京报,乃是一种“新报”。“新报”之新,不仅仅

4、物之盈虚,讼狱之是非,民情之苦乐,备书其事以动当局之在于外观形貌,更重要的还在于其内容以及所承载的社会听闻。其睹一善政也,则忭舞,形诸笔墨,传布遐方;其或末功能。惟其为“新”,所以国人对于报刊的认知经历了一个不尽善也,则陈古讽今,考镜得失,蔼然忠爱之诚,故言之者无断深化的过程。罪而闻之者足以戒,由是言之,即新报亦未尝无益也”%"。概鸦片战争期间,为了“洞悉夷情”,探求“制驭准备之而言之,报刊不仅具有“达彼此之情意,通中外之消息”的功方”,林则徐曾辗转购译西人报刊,以求“兼听并观”。!"此为能,而且“时或辩论其是非,折衷其曲直”,因而对于朝廷“采“中国人第一次和这个新鲜事物———近

5、代报刊打交道,第一取舆论、探悉群情”也不无裨益。&"次运用它为自己服务”。#"但囿于旧识,林则徐仅将这种西人王韬还注意到,泰西报刊“今日云蒸霞蔚,持论蜂起,无107从“耳目”、“喉舌”到“向导”、“政监”一不为庶人之清议,其立论一秉公平,其居心务期诚正”。!"原因就是由于“上下不通”、“内外不通”。因此,当务之急就将经由报刊所表达的舆论等同于“庶人之清议”,自不免穿是要求“通”,而报纸恰恰具有这样的功能。为此,他主张广凿附会,但“清议”一语,确又以国人所熟识的本土传统榫接开报馆,使之“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比照了彼邦新事新物,提示了报刊所固有的“公共”属性和“

6、批西报之长,同时虑及中土情势,梁启超还为中国报章定下了判”功能;而所谓立论“公平”与居心“诚正”,也大体表达了若干例则,即“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对于以报刊为表达媒介的公众舆论的理解与期待。正是基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显然,这些则例的根本用意于这一认识,19世纪70年代王韬在香港主持《循环日报》依旧是“去塞求通”。之时,本着“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的思想旨趣,以“日报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打立言”的方式,“直陈时事,举其利弊”,先后发表了《变法》、出的旗号是“为国民之耳目,作维新之喉舌”。据梁启超本人《重民》、《变法

7、自强》等一系列政论文章,大声疾呼“变法自所言,《清议报》的“特色”有四,即“倡民权”、“衍哲理”、“明强”、“借法自强”,不仅在思想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且也朝局”、“厉国耻”,而其脉络神髓,“一言以蔽之,曰广民智振在实践层面首次诠释了报刊传媒的批判功能。民气而已”。&+"显而易见,《清议报》的主旨与前此的《时务报》继王韬之后,郑观应、陈炽等其他被后世史家称为早期一脉相承,并无本质性差异。与梁启超相类,戊戌维新期间,维新派的有识之士也相继提出了广设报馆的主张,尽管视严复在天津创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