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为什么言行不一

消费者为什么言行不一

ID:37772198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30

消费者为什么言行不一_第1页
消费者为什么言行不一_第2页
消费者为什么言行不一_第3页
消费者为什么言行不一_第4页
消费者为什么言行不一_第5页
资源描述:

《消费者为什么言行不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消费者为什么言行不一?市场调查:消费者美丽的谎言?我原来所在的单位,领导很民主,每当逢年过节发福利时,总要征求群众意见,每次意见都惊人地一致:发钱。中国人喜爱攀比,逢年过节爱打听其它单位发的是啥福利。我所在单位的职工的回答再次惊人地一致:啥也没发。难道只有实物才是福利,钱不是福利吗?钱是钱,钱不是福利,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按照群众意见发放的福利,群众不一定最满意,效果不一定最好。笔者吸取了教训,在企业做老总时,凡是逢年过节,主要以发放实物为主,而且实物的体积越大,使用周期越长,使用频率越高越好。因

2、此,卷纸、洗衣粉、香皂等成为每年必发的福利。员工每次使用这些东西时,总是感叹单位的福利真好。按照群众意见发放的福利,群众不一定满意;按照消费者意见开发的新产品,消费者就满意吗?某食品企业为了打击低端竞争对手,同时又不影响企业形象,决定把原来畅销的某产品降价不降品质推向市场,无论是做消费者调查还是做市场测试,都受消费者欢迎。“降价不降品质”,消费者能不欢迎吗?但这个产品最终结局却是失败的。对消费者而言,只要产品以低价入市,他们就想当然地把产品当作低档货了,根本不可能得出“降价不降品质”的结论。消费者

3、言行不一,这已经是个普遍现象。一个对市场调研持反对意见的统计表明,企业根据各种调研结论进行生产和销售,92%都失败了,成功率只有8%。根据消费者调研做营销决策,比拍脑袋决策是一个重大进步,但对调研结论的盲信,可能犯比拍脑袋决策更大的错误。一些决策者虽然习惯于拍脑袋决策,但大多数人还是知道拍脑袋决策的风险,至少对拍脑袋决策心存疑虑。而对消费者调研这类带着光环并进而给决策者提供的错误信息,即使错了,可能也不会怀疑到消费者调研协会可靠性上。20世纪8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决定开发新型可乐,于是对顾客口味作

4、了随机测试,发现顾客喜欢百事可乐的甜味,而不是可口可乐的干爽味。其实,这个结论最早是由百事可乐做的,可口可乐后来的测试证实了这个结论。此后,可口可乐找到一种含甜味的新配方,从1982-1985年,历时三年,对近20万消费者进行的测试表明,55%的消费者倾向于新可乐的口味,53%的消费者倾向于新可乐的商品名称。1985年4月,新可口可乐正式面市,公司决定停止生产老可口可乐。消息传开,可口可乐总部每天都收到消费者上千个抗议电话及雪片般的抗议信,甚至成立“美国老可口可乐饮用者”组织来威胁可口可乐公司,如

5、果不按老配方生产,就要提出控告,并组织召开抑制新可乐的集会。在三个月的抗议风潮中,可口可乐公司又重新做了公众调查,6月份还有49%的人喜欢新可乐,到了7月初,只有30%的人喜欢。于是,7月11日,公司决定重新生产老可乐。言行不一:消费者说做两码事可口可乐风波的根源是什么?可口可乐在做消费者调查时,消费者是理性的,市场调研的环境和气氛容易使被调查者“本能”地回去归理性。但是,消费者消费时,则是理性中掺杂着感性,老可口可乐忠诚消费者的抗议就是感性的行为。也许在抗议中不乏这样的消费者:他们在新产品测试时

6、,投票支持新可乐;但在可口可乐公司调整配方时,他们是积极的抗议者。因为老可口可乐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可口可乐风波中,消费者的言行不一,源于“言”(调研)与“行”(购买)环境的差异,以及环境差异带来的购买决策标准(理性与感性)的变化。消费者调研通常隐含着一个重要前提:消费者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其实,这个前提是不存在的。消费者也许能够清晰地表达显在的需求,却基本无法表达潜在的需求。正象每个人在恋爱时都有自己的标准,但这种标准总也说不出来,或者不能完整地说出来,就象一句诗说道:“不能说,不能说

7、,一说就错。”直到有一天,遇到自己的意中人,会情不自禁地说:就是他(她)!消费者只能表达用他能理解的(或者用调研者引导的)语言和概念表述自己的需求。但是,但是,由于消费者的营销语言和概念极其有限,他们的营销语言和概念不足于完整地表述自己的真实需求。比如,消费者说想“买便宜商品”,其实是要“买占便宜的商品”,前一个概念是消费者能够表述的,后一个概念是消费者不能够表述的。可是,消费者调研的理论基础恰恰是“消费者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是消费者调查不可信的核心问题之一。消费者在表述自己的需求时,经

8、常隐含着很多前提条件。比如消费者说要购买10万元以下的经济型轿车,这仅仅是已经表述出来的需求,还有很多没有表述出来的前提,比如,必须是“三箱车”、“时尚车”、“蓝色车”……,只有当这些条件同时满足时,消费者才会产生购买行为。我发现很多消费者购买轿车时,通常比他们计划的支出多花10-30%的钱。反正十几万都花了,还怕多花二三万吗?只要朋友或导购员不断推波促澜,消费者很容易改变主意。而这种行为是无法通过对消费者的调研发现的,只有销售现场的氛围能够改变消费者。但是,只要洞察国内消费者购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