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738144
大小:3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30
《国内外城市发展转型经验借鉴与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国内外城市发展转型经验借鉴与启示二、国内外城市发展转型趋势(一)以产业高度化、就业充分化引导,促进城市经济转型 全球化导致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空间转移趋势日益加剧,服务业全球化是制造业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转移,发达国家仍控制相关行业的核心技术和附加值较高的环节,通过不断转让其技术专利取得市场利益。发展中国家为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也积极引导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和发展现代服务业。 实现充分就业是城市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目标,因此,城市政府更加注重通过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吸纳就业;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措施来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通过就业保障政策保证就业
2、水平,以实现人的均衡发展,促进城市经济转型。(二)以信息化、制度创新引导,促进城市社会转型 社会现代化不仅取决于经济增长,更多受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及人口等许多非经济因素的制约。信息化降低了信息收集、储存、处理、传播成本,改变了个人和组织所面临的约束条件,影响个人和企业的选择,导致社会就业与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以及社会交易与交往方式发生转变,有效地促进社会进步。 通过收入分配、就业、税收等相关制度、政策的革新,更加民主、科学、公平地进行社会利益结构调整,把因利益调整所引发的各类矛盾和冲突降低到最低程度、最小范围,逐步消除城市二元社会结构;相关制度的创新以满足人的发展、实现人的价值为目标
3、,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三)以新产业空间规划引导,促进城市空间转型 城市市场化水平提高与创新能力增强,推动着城市空间形态不断变化。产业结构转移与重构通过城市空间结构中城市经济用地功能的变化而具体呈现出来。尤其在现代科技的支撑下,生产驱动的标准化大批量产品的刚性生产方式逐步转向为市场驱动的小批量定制产品的柔性生产方式,新产业空间就是以柔性生产方式为主的发达城市经济区域的典型象征。 顺应生产方式的变更与技术革新,以本地网络与根植性为主要识别标志的新产业空间大量涌现。美国硅谷、波士顿128号公路、英国的剑桥-瑞汀-布里斯托等高技术的集聚地区等新产业空间形成并得到不断发展;发展中国家城市以各类开
4、发区的形式为城市拓展空间;此外,尚有大量以商务、办公、购物等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空间,如巴黎的拉德芳斯。新产业空间的规划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空间转型。(四)以科技创新引领,创建智慧城市 以“智能+互联+协同”为特征的智慧城市,推进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与全新城市运营理念的融合,以更快、更好的实现城市政府从管理到服务,从治理到运营,从零碎分割的局部应用到协同一体的平台服务的综合应用。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全球众多城市的目标,通过智能化、交换共享与关联应用,实现城市运作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绿色的和谐目标。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使信息成为城市的新资源,为城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城市管理、城
5、市服务、城市运营中各参与主体实现多赢。(五)以低碳经济引导,创建低碳城市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低碳经济”迅速成为全球热点。通过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建设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低碳城市”已成为共识。众多国际大都市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包容。着力构建低碳城市发展所需的产业结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消费支撑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
6、则,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城市。(六)以人文环境和自然景观环境营造,创建宜居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最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中提出。随后,生态城市的理念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城市发展的新概念。它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也反映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提高。创建宜居生态城市成为众多城市追逐的目标。以丰富多彩的人文环境塑造城市形象,促使城市的无形资产增值,增强城市居民增加归宿感、自豪感,提高居民素质,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同时,强化城市的吸引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获取旅游、投资等方面的回报。以自然景观的保护与修复改善城市环境,建构城市生态安全体系,坚持保证城市生
7、态基本生态控制线,增强城市居住适宜度。三、城市发展转型典型案例分析(一)芝加哥:多样化发展的典范 芝加哥在1960年代的世界经济结构大变动中,经历了制造业衰退、就业岗位减少、人口流失、中心区衰退、经济困难等各种问题。面对复杂的城市经济、社会问题,芝加哥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对策。 在1980年代确定“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体系”的发展目标,并对制造业进行升级改造,形成独特的多样性经济发展模式。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