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724886
大小:3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29
《《垂直与平行的概念》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垂直与平行的概念》说课稿一、说教材:《垂直与平行的概念》这节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知识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二、说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垂直与平行的概念,难点是对平行与垂直两种位置关系的描述。突破重点的方法是动手操作实践,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多联系生活实际事例,丰富学生的空间经验,形成对平行和垂直的理性认识。关键是要加强指导、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垂直与平行这两种直线的位置关系,认
2、识平行线和垂线的概念。(2)掌握平行与垂直这两种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特征。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当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6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求知欲。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我将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发现和掌握垂直与平行的特点,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以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如下三个环节完成本堂课:1、
3、组织活动、引发问题;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3、应用反馈,感受生活。三、说教学过程:(一)组织活动,引发问题;1、教师将两根小棒,随意丢在讲台上。提问:想一想这些小棒落在讲台上,会形成哪些图形呢?你能将这些图形画下来吗?2、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并在白纸上动手画一画,教师巡视。(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以4人为一小组,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所画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之中,了解情况。2、6全班交流,小组合作情况,教师选择其中一小组画出的情形展示出来,同时,教师出示课件一(直线关系图)(1)(2)(3)(4)1、讨论探究,分类比较(一)你能对这些图形分类吗?你
4、分类的标准是什么?(1)引导学生得出:看是否相交来分类。(2)让学生把以上四幅图进行分类,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3)全班交流分类情况。可能会出现以下错误情况:不相交的:(1)(3)相交的:(2)(4)可组织学生讨论:图(3)中的两条直线是否相交?教师可引导提问:①所画二条线是什么线?直线有什么特征?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运用课件二(直线延长相交,动态图)演示,得出正确的结果。③指导学生观察例1两幅图中的第二个男同学的变化,加强对“永不相交”与“延长后相交”的理解。④在课件一上调整作品位置:变成6不相交的:(1)相交的:(2)(3)(4)1、探究特征,揭示概念(1)不相交。①通过观
5、察图(1)指名说说图一的特点,归纳出平行线的特征。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②“同一个平面内”是什么意思?让学生讨论。出示长方体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强调:判断两条直线是否是平行线时,“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2)相交①量一量,用(2)和图(4)两条相交直线所组成的角的度数。②反馈时归纳(课件四出示):如果两条直线相交线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两条直线的重点就是垂足。③教师解释说明:垂线是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不能孤立地说某直线是垂线,垂足是一个点,两条直线的交点。三、应用反馈,感受生活:
6、1、6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见到过哪些平行和垂直的现象:通过学生举的一些例子:如“黑板的上下两条边平行,左右两条也平行”。黑板的左右两条边与上下两条边互相垂直,“窗户、门等边框有平行和垂直现象”等等,使学生体会垂直、平行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有,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1、折一折(1)把一张长方形纸折两次,使三条折痕互相平行。(2)把一张正方形纸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再在小组中合作讨论,最后在全班交流。这样的练习操作简便,又没有固定的答案,体现了很大的开放性,往往可以折射出学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2、完成教材65页
7、“做一做”的第2题。通过摆小棒活动,使学生明白,①两根小棒分别平行于第三根小棒,则这两根小棒互相平行。②两根小棒分别垂直于第三根小棒,则这两根小棒也互相平行。通过这道题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样我们可以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指导我们实践,得出新的数学结论,学到新的数学知识。一、对教学的反思: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我力求达到以下教学目的。61、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根据提出的数学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尝试解决问题,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和总结规律。让学生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