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题-自辩考题

1 20题-自辩考题

ID:37674930

大小:98.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5-28

1 20题-自辩考题_第1页
1 20题-自辩考题_第2页
1 20题-自辩考题_第3页
1 20题-自辩考题_第4页
1 20题-自辩考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1 20题-自辩考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简述人类自然观的历史演化及特点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总体看法。人类自然观的历史演化过程:古代自然观→中世纪自然观→近代自然观→现代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具有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具有笼统性,直接性,模糊性;埋藏着宗教迷信的种子.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特点:一方面具有理论性和自觉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宗教迷信和唯心论的特点.或者说,这种自然观是神学家自觉的将宗教神学和哲学唯心论相结合而成的反科学的理论.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它作为总观点,其“中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它认为自然界始终如此,如果说变化,也只是物体在

2、空间中扩张,而无时间上的发展历史;只有物体的机械位移和动量转换;上述变化,其原因在物体的外部,即外力推动,而不在事物的内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以科学实验和科学事实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武器,联系的发展的看待自然界.唯物论,辩证法,科学性三者有机结合构成这种自然观的哲学基础.2.谈谈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1)人不能离开自然界,又能动地改变自然界2)人在自然面前具有能动性,也有受动性,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3)能动以受动为基础,后者制约着前者,特定实践的能动性都以特定受动性为依据4)能动又主导受动,人通过自觉活动来完善和

3、发展自己,提高对受动性的认识和调控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这样三种不同的理论:宿命论、征服论、和谐论。此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有三种不同的态度:悲观主义、乐观主义及浪漫主义态度。随着人与自然矛盾的突显,使人类对过去的自然观进行反思,认识到人要进一步发展,必须与自然保持协调、和谐的关系,人类逐渐意识到:“以新的环境伦理价值观指导人类的行为、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我们唯一的出路”,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是指当代的发展不以损害后代的发展的基础和能力为代价的发展。为此,人类应当从包括自身在内的所有生命物种种群的利益和价值出发,去保护整个生态

4、圈的自我维持系统;其次,人类的发展行为与环境运动要相协调,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使资源和环境条件保持相对稳定性,强调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能够持续地供给后代。人类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无处不有,无时不在,要消除对立,强化统一,就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协调:协调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与自然环境容量之间的关系、经济的再生产与自然的再生产之间的关系、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3.简述科学哲学及其性质、内容科学哲学以对自然进行的认识的自然科学的整体为其研究对象,是关于自然科学的一般性质及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自然辩证法意

5、义上的科学哲学就是关于自然科学的辩证法。科学哲学是科学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意识”。当科学发展到阶段,为了对科学本身进行认识,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们反过来对科学自身进行哲学思考,这便产生了科学哲学。科学哲学是对科学的哲学研究,以作为认识现象的科学为对象。科学哲学的性质:科学哲学是处于哲学和科学之间的中间层次的边缘学科,是比一般哲学层次低的哲学学科。科学哲学的内容:科学哲学是对各门科学的逻辑结构和经验内容的分析,是对科学知识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分析,对科学知识与科学家的关系的分析(即科学方法论)。科学哲学的内容是科学中以方法论为核心的哲学问题。4.

6、简述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以及关于这一问题的不同观点的发展科学是不断深化的关于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的知识体系(即存在方式),是产生知识体系的活动体系(即发现过程),是一种社会建制(社会存在方式)。非科学和伪科学是从科学群中划出来的。就是说,在不满足于一般划界标准中所称之为科学条件的命题,均被推到科学以外的非科学范围,即不满足于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的可证实性和可证伪性检验之外的题被称为非科学。满足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标准是判断严格意义上科学命题的必要条件,同时也需要满足积累性、进步性和预见性功能。因此,我们把那些不满足科学命题必要条件,即不

7、可检验的知识理论体系,统称为非科学。伪科学是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分界问题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问题,分界问题也是科学的性质问题。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可检验性,可检验性是一个命题在原则上可以用经验(观察、实验)验证(在原则上:加上一些初始条件,可以推演出新的推断,可将新的推断与经验比较)它是一个陈述之成为科学的必要标准,一个陈述不具备可检验性就不是科学的,但是仅仅具备可检验性并非就是科学的。第二是经验的标准(可检验性、提供超量的经验内容),提供超量的经验内容,它是使一个陈述成为

8、科学的充分条件,同时这个超量内容也应是可检验的。第三是逻辑的标准即有清楚界定的应用范畴且自恰、简明。(相关理论介绍:可检验性并非就是可证实性。确切地说,可证实性只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