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反思--马克俊

《伯牙绝弦》反思--马克俊

ID:37656543

大小:2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7

《伯牙绝弦》反思--马克俊_第1页
《伯牙绝弦》反思--马克俊_第2页
《伯牙绝弦》反思--马克俊_第3页
资源描述:

《《伯牙绝弦》反思--马克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把握教材以读为主渗透学法——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学反思韦州中心小学马克俊二〇一四年五月二十二日把握教材以读为主渗透学法——《伯牙绝弦》教学反思韦州中心小学马克俊  随着教改的全面实施,我校紧跟时代步伐,从不同的方面认真落实教改政策,如校本培训、联片教研、送课下乡、结对帮扶等活动,其中我就是送课下乡的亲历者,我送的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中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新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其实也是一次全新的考验。《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小学六年级学生对于文言文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我把重点放在文言文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这篇课文只有77个字

2、,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一个流传千古、感人肺腑的故事。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本文虽是文言文,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本课设计时我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音”含义,本课难点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阅读这个文本,把重点放在文言文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比较、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故事,向往这份美好……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

3、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相信继续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  教学中,我同时注重了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

4、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从前后朗读时语气、语速、语调的鲜明反差中,感受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  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教育活动不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简单的“教”+“学”的活动,而

5、是教育者→教育中介客体←受教育者。从教育活动的目的看,教的活动是为了学的活动,教育者具有引导受教育者活动的意向和作用。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引导者一方发生了偏离,那么必将影响到受教育者,使之无法很好地完成实践活动。我不敢说这节课我有什么闪光点,让我感到很遗憾的就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会给人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有些语句处理的有点浅显。看来,要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自己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从中得到深刻的感情体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