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632792
大小:76.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5-26
《安徽省委十二五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11月19日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八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二〇一一年至二〇一五年),是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省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安徽实际,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一、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开创加速崛起、兴皖富民新局面 (
2、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安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全省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扩大内需重大机遇,全面实施六大战略,深入推进“861”行动计划,努力探索具有安徽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经济社会迈上发展的快车道。我们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启动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和皖北地区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成
3、功战胜多重自然灾害,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经过五年努力,我省经济总量跨上崭新平台,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综合实力和对外形象大幅提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安徽改革发展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面向未来,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2)“十二五”是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省
4、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未来五年安徽加快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国内外产业转移深入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我省产业升级的条件更加有利;国家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经济布局逐步从沿海向内陆延伸,我省得到的政策支持将更加有力;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持续投入效应不断释放,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内在动力显著增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扎实推进,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更
5、高水平。同时也必须清醒看到,未来五年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世界经济增长格局面临深度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省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凸显。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社会建设和管理任务艰巨,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面临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双重压力。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制定“十二五”规划
6、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坚持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努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为实现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关系安徽改革发展稳定全局。我省经济总量居中、人均水平靠后的欠发达省情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仍是解决我省所有问题的关键
7、,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加速崛起。全面转型是安徽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是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必由之路,是我省发展阶段性新特征的必然要求。必须把全面转型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着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在全面转型中实现加速崛起、兴皖富民。基本要求是: ——坚持“双轮驱动”。我省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中期加速阶段,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继续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促进城市人口与产业同步扩张,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
8、,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坚持转型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把经济增长转到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发展轨道上来;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把经济增长转到以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为支撑、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轨道上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