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育方法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教育方法探讨东胜区第三小学二年级组霍文强 摘要:任何一种学科,都存在各种的教学教育方法,小学数学教育也是如此,不容忽视,如果不注意教育的方法,就不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工作,在当下中国现存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体制下,如何让小学生喜欢数学这一门自然学科,并且在成绩方面取得优异的成绩呢?本文今天就针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一系列问题及其原因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育;教育危机;方法创新 教育方法的探讨,是建立在国家教育部门和各级教育职能部门当下对教育问题十分重视的大环境下进行的,这和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重视,是分不开的,也和国家经济
2、实力的提高,教育方面的投入加大也是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前,我国教育,特别是小学方面的基础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也探索出了相当多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但是也出现了相当多的问题,我们需要总结经验,正视问题,争取在方法上取得创新,做好相关工作,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绵薄贡献! (一)数学教育 小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阶段,也是打基础的时候,基础打不好,会不利于以后的学习,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当然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教育作为自然科学的一种工具学科,对孩子今后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对学习其他的课程和在社会的生存,起到决定性的
3、作用,所以,数学教学教育的方法,是很重要的。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6 当前的数学教育和其他学科一样取得了很了不起的进步,并且能够根据课改、新课标、新形势,做出新的教学方法改革,这一点,是教育者所有目共睹的事实。 (二)体制下的教育危机和原因 应试教育要求学生以考高分为最终的目的,往往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虽然教育界一直呼吁素质教育,要给学生减负,但事实上却不是这样子的,家长和社会往往要求孩子考高分,这样一来,所谓减负,也只能变成空谈,为了考高分,家长往往会给孩子报各种名目繁多的培训班,远远超出了小学生的承受范围,使得本身就不堪压力的
4、孩子更加力不从心或者是从内心对学习产生了排斥情绪,甚至是厌恶情绪,影响了正常的学校教育效果,更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行和具体操作的环境,使得教育走向了一个与其目标背道而驰的方向。 小学数学教育亦是如此,本来讲,数学作为将来文史类和理工类学生够不可或缺的一门主修课程、工具课程、由于其本身较其他科目相比,在一般看来,觉得数学可能是枯燥乏味的,首先,一开始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就打了折扣,这也是目前实际教学中出现的情况之一,像这种一开始就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的学生,你怎么能盼望他成为下一个华罗庚或是陈景润呢? 数学教育的另一个危机来源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设备的广泛
5、普及。我们说科学是把双刃剑,的却如此,在实际的教学中,6我们发现许多小学生简单运算能力,包括两位数以内的加减乘除运算能力,较其十年前同阶段学生有所下降,研究发现,由于计算器、计算机网络、通讯设备的普及,使得学生对于计算,出现了一种依赖,例如:38+45=?他完全不用列式子计算,只需要用计算器按键,就能很快的得到正确答案:83。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心酸口算能力,自然会有所下降,同时,还会轻视这些基础的学习,从而影响到对整个数学学科的轻视。 同样,计算器的出现还使得传统的珠算教学大打折扣。现在好些小学生根本就不会进行珠算运算,这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就是那种之
6、前发扬的刻苦学习的这些优良品质正在慢慢的褪去,这大概也是由于人们物质水平提高,整体社会氛围的影响吧。当然我们也能看到一丝新的气息:这同样是科学发展进步所带来的好处,那就是这一代的学生,他们的眼界,以及对事情的理解能力,独立思维的能力,以及对新生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是先前的学生所不能比拟的。这也是我们的教学中,特别是数学教学中应当把握住的机会。 (三)方法创新 说到创新,我们就要探讨下,什么是创新?所谓创新,就是要“与众不同的思考”。就是推陈出新,我认为,创新势必要打破传统教育中的一些成规。解脱传统思维的束缚,努力使之适应当今孩子们的学习和思维习惯。数
7、学教学创新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快乐的学习,从而喜欢上学习数学,主动去学习数学。所以创新核心的思想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指的是接受教师教学的学生,6教师要懂得让自己去适应学生的学习习惯。这就是所谓的“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这些都是古人曾经强调过的,对今天教学仍然有指导意义的思想。基于此我认为方法创新中应当强调教师主动和懂得利用各种方式强化教学效果。 寓教于乐,多媒体设计快乐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数学教育给人刻板的印象就是严肃的老师,密密麻麻的板书,已经下面一群茫然的学生。事实上,这样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教育者本身没能知道学生
8、喜欢什么?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