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465159
大小:2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4
《范仲淹忠孝仁义忧乐思想意识窥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范仲淹忠孝仁义忧乐思想意识窥探庆阳市文化出版局左瑞杰在中国历史上,范仲淹是一位人品和处事都极受世人高度称赞、高度敬仰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被奉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在《祭范颍州仲淹文》中称赞范仲淹为“一世之师。由初迄终,名节无疵。”金人元好问在《范文正公真赞》中更是对其推崇备至,说范仲淹“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则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清大学士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称其“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古之所谓大儒者,有体有用,不过如此。”毛泽东在《讲堂录》中也给
2、予范仲淹以高度评价:“在中国历史上,不乏建功立业的人,也不乏思想品德影响后世的人。前者如诸葛亮、范仲淹,后者如孔、孟等人。但二者兼有,即办事兼传教之人,历史上只有两位:即北宋的范仲淹与清代的曾国藩。”笔者认为,范仲淹之所以能受到如此高的评价,成为千古历史所景仰的人物,除了他光辉的政治业绩和文学成就外,最主要的还在于他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许多优秀的精神文化特质。下面笔者从研究范仲淹的文学作品,对范仲淹思想中的忠孝仁义和忧乐等忧患意识做一粗略探讨。第一、范仲淹身上最伟大的品质就是他对父母国家的“孝”和“忠”。在范仲淹众多的文学作品中,矗立于宁县
3、博物馆内的《唐忠臣狄梁公庙碑》是一篇难得的不多见的美文佳作。在同一个石碑上,宋代的宰相范仲淹为唐代的宰相狄仁杰撰写碑文,堪称“珠联璧合”、意非寻常。该碑文文辞流畅,主旨明确,尽述前朝唐狄梁国公仁杰生平治事,倡忠明孝,盛赞备至。如果说他在庆历六年春所作的《岳阳楼记》中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之心倾情奉献,那么,他在《狄梁国公庙碑记》中就把他对狄仁杰的忠国孝亲之精神的敬仰之情再次堆砌,充分展现。对前代唐相狄仁杰在宁州政绩和德行尽赞尽美,对其忠君爱国、孝亲厉子的崇高德行深加赞颂,表达出无限的敬仰。碑文首句说:“天地闭,孰将
4、辟焉?日月蚀,孰将廓焉?大厦仆,孰将起焉?神器坠,孰将举焉?严严乎克当其任者,惟梁公之伟欤?”下笔落纸,以感叹敬仰之浓情造势奠基,定下全篇行文饱满,感情充沛,气势磅礴的格调。开宗明义,直述对狄梁公的忠孝品格进行赞扬歌颂。在碑文中范仲淹历述了狄仁杰“望云思亲,为人子至孝”之故事后,范仲淹惊叹:“吁嗟乎,孝之至也,忠之所由生乎”。在叙述狄仁杰“万里忧母”及“容司马眦睚”之故事后,赞曰:“吁嗟乎,与人交而先其忧,况君臣之际乎。”在叙述狄仁杰“力谏则后,仗义护法”之故事后,赞曰:“吁嗟乎,执法之官,患在寡恩,公独爱君以仁,何以存之远?”在叙述狄梁
5、公“为宁州刺史,能抚戎夏,郡人纪之碑,及迁豫州,会越王乱后,缘坐七百余人,籍设者五千口,有使促行刑,公缓之,密表以闻……道过宁州之旧治,父老迎而劳之日:‘是我狄使君活汝辈耶!’相携哭于碑下,斋三日而去”(即坠泪碑之故事)后,范仲淹赞曰:“吁嗟乎,古谓民之父母,如公则过焉。斯人也,死而生之,岂父母之能乎?”。全文通过对狄梁公生平政绩和精神风貌的赞颂,对其“威武不能屈,是谓大丈夫,其公之谓乎”、“陷阱中,不义不为,况庙堂之上乎”、“四方之事,知无不为,岂虚尚清淡而已乎”,特别对其“定天下之业(劝武则天复唐室李氏为太子,复唐国号之基业),断天下
6、之疑(阻武三思欲继唐之大统)其至诚如神,雷霆已威不得而变乎”。“薄文华、重才实,其知人之深乎。”的忠诚义举均以“吁嗟乎”为开头加以赞颂,在评价狄梁公之德操“如松柏不夭,金石不柔、受于天焉”时对狄仁杰的忠孝人品给予高度首肯和极则评价。这充分说明了在范仲淹的思想意识和名节理念中始终贯穿着传统的“忠孝”行为,值得后人敬仰和研究学习。值得注意的是,1913年11月29日,青年学子毛泽东读了范仲淹的身世故事后,对范仲淹寻宗自立、孝家敬母的精神感慨万端,他在《讲堂录》中亲笔记述了这段文字,表达了他对范公深深的同情和敬仰:“范文正世家子,父丧,幼随母适
7、朱,故名朱说。所不自知其为范氏子也,人告以故,乃感极而泣。励志苦学,三年衣不解带。尝见金不取,管宁之亚也。公盖苏州人。子尧夫,仁侠似之,尝遇故旧于途,见窘于资,指赠以麦云。”此外,范仲淹的“忠孝”意识在他的名篇《岳阳楼记》中也有充分的反映。这里不再赘述。《宋史·范仲淹传》中说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虽然几次遭受贬谪,朝中又有不少政敌,但他依然“以天下为已任”,“日夜谋虑兴致太平的君国大事。”宝元初(一零三八年),范仲淹因挟击宰相吕夷简多用私人,谪知饶州,与尹洙,欧阳修等并指为“朋党
8、”。康定元年(一零四零年)在“忧谗畏讥”的逆境中,闻西夏元昊反叛,毅然“自请行边”,以屯兵营田,招抚流亡,听民互市。不数年,各族人民渐得安居乐业,西夏元昊请和。西夏军民畏其威,羌族老幼感其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