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无愧的导师沈宝环教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无愧的导师沈宝环教授总第115期2007年1月I.了'徂.三^NO.115Jan.,2007无愧的导师沈宝环教授何建初台湾着名的图书馆活动家,教育家,我在文华图专读书时的老师沈宝环(培基)教授,1919年5月2O日出生于武昌,1947~1955年留学美国,获丹佛大学图书馆硕士,教育学博士.1995年在台大退休后,次年定居美国依亲复健,不时参观并参加彼邦图书馆界活动依旧.不幸身患肠癌不治,于2004年9月9日在洛杉矶溘然长逝,享年85岁.噩耗传来,国内外图书馆人无不悲痛唏嘘.特别是昔日文华图专的同学,更为师长的去世导致台湾乃至
2、中国图书馆事业失去了一位难得的热心长者,忠诚的图书馆事业的领军人物而感叹不已.哲人其萎,界内同人众议出版专刊,群忆生平以为纪念.学生不才,自当从命.在叙述与宝环先生的往事前,请允许我简单追述一下与中国图书馆事业有不可分割关系的两个人物——韦棣华女士和沈祖荣老先生.韦棣华女士(MaryElizabethWood)来华时已38岁,来华之前已经在美国图书馆做了十多年的图书馆员,她非常喜欢中国,留在中国教英文与西方文学.她发现中国只有封闭的藏书楼,却没有开放的公共图书馆"Library"的设置,就写信给美国亲友古旧,募得十万经费与数
3、千册图书,于1910年在武昌文华书院开办文华公书林.韦棣华女士认为应该要有"专门的人才"来负责这一专业事务,就让大学刚毕业的沈祖荣担任她的助手.他从小没上过学,十分赞成她倡导新图书馆运动.1914年,韦棣华女士派沈祖荣到美国去念LibraryScience,准备师资.1918年,她自己也去西蒙斯学院进修,学习LibraryScience.此时,她已56岁了.1920年韦,沈二人为培养中国图书馆专业人才,按照新图书馆运动计划第二步,在文华大学设立文华图书科,从此每年有学生毕业,满足了当时各省大学教育建设急需.二人合作使沈氏家族
4、与中国图书馆事业形成了不可分割性.1924年,韦棣华女士再度回到美国,说服美国国会议员,要求美国政府把庚子赔款退还给中国.历经了三年的努力,美国国会终于通过将庚子赔款[作者简介]何建初.男,1921年生.1948年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图书馆学专业毕业.原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剐馆长,剐研究馆员.lO8退还给中国,北京图书馆和清华大学就是用那笔钱受惠的.1925年,由于韦棣华女士的推动,中国成立了中华图书馆协会,团结了南北图书馆人共同进步.l929年,文华图书科从华中大学脱离独立,成立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沈祖荣任校长,韦棣华女士
5、任教务长.同年,沈祖荣代表中国去罗马参加首届世界图联大会,进入国际大门.l931年,韦棣华女士在华去世,把她手创的新图书馆运动和中国图书馆事业未竟之事,留给了沈祖荣先生.韦棣华女士把她的后半生贡献给了我国图书馆事业,贡献给了我国整个文化事业,她是一个打开中美文化合作大门的先贤.黎元洪总统曾经这样评价她:"韦棣华女士是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皇后".受韦棣华女士的影响和礼聘,沈祖荣先生在大学毕业后担任了文华公书林的副馆长,他放弃了一心向往的到美国去学习童子军业务的想法,被韦棣华女士选送赴美国研读图书馆学.当时他对韦棣华女士的决定不甚了
6、了,在夫人的劝说下才下定决t3走上图书馆这条路,并且为图书馆事业奉献了一生.不仅如此,在沈先生的影响下,三个子女亦先后求学求职于文华图专.宝环先生则更是一生打从大学开始,就没有离开过图书馆界的圈子.鉴于沈祖荣先生在现代中国图书馆教育事业上的卓着贡献,沈先生被誉为"图书馆学教育之父",其家庭亦被称为"图书馆学世家".值得一提的是,在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沈老先生受到了不少委屈和不公正待遇,但他都不以为然.老先生的幼女这样评价其父:"我的父亲是个心胸开阔,处世豁达的人.在一些政治运动中,他受了不少委屈和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也不耿
7、耿于怀,而是以大局为重.他认为只要国家兴旺发达,个人委屈算不得什么".简单介绍了对中国图书馆事业产生深远影响的两位开拓者,读者也一定已经知晓了宝环先生踏上并且为之献身的图书馆事业的直接以及间接原因了.关于宝环先生投身图书馆事业,还有一段小插曲呢.原来,宝环先生并无意于图书馆事业,连其父沈老先生当上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校长.同年又何建初:无愧的导师沈宝环教授HeJianchu:InLovingMemoryofProfessorShenBaohuan代表中国出席世界图联首届大会的责任与荣誉都未曾打动宝环先生的心.沈老先生始终认为
8、沈家不能与中国图书馆事业分割,他对夫人说:"如果我们自己的子女都采取这种态度,轻视图书馆事业,我如何能够鼓励人家的子弟进文华图专?"他这番话打动了夫人的心,电话召回宝环,宝琴兄妹,到廖家花园文华图专注册入学.他于1940年进入图专本17届学习两年,毕业后曾在国际问题研究所工作一年.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