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353299
大小:4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22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话题一]“试行稿”提出要“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那么课堂教学将处于怎样的地位?关于“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试行稿”是这样表述的:“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在有计划、有目的的课程活动中的‘学得’,也要关注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习得’,要将语文课程活动和其他课程活动,将课堂学习和课堂以外的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这一表述首先肯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在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中的地位——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主渠道,也就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学得”。学生从不识字到识字,进而进入阅读天地,逐步地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将口语表达转化为书面语表达,并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主要是
2、通过语文的课堂教学;随着语言感受能力的提高,学生逐步地增加文化积淀,提高思辨、鉴赏能力,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价值观,主要也是通过语文的课堂教学。之所以提出“拓宽”的课程理念,主要是针对以往的语文课程活动中语文学习的渠道过于单一——注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忽视了学生课堂以外的语文能力的发展——期望能从学语学习的规律出发,将学生的“学得”与在自然状态下的“习得”融为一体。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课程评价”等部分都有“综合学习”的内容,包括综合实践活动和专题研究,这本身就包含着多渠道的语文学习,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内容,也渗透着对学生“习得的关注。语文课堂教学
3、是主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这就是“试行稿”的基本思想。[话题二]“文”“道”之争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试行稿”是怎样表述文道关系的?“试行稿”对语文性质和语文课程特征是这样表述的:“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这一表述,实际上已经明确了文道的关系——语文课程活动中的文“道”,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以往的争论,既源于对性质的认识过于窄化——1993年前的《语文教学大纲》对性质的表述仅仅停留在“工具”,1993年以后的“大纲”和“课程标准”,虽加上了“文化载体”,但核心仍然是“工具”,其意思是“负载文化的工具”——又源
4、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文道关系认识和处理的模糊性。说文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因为“工具性”中本已包含文化的因素,而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然也包含着对语言规律的认识和感受。说语言是交际工具,自然饮食着思维工具的思想,因为语言与思维本是一体的,而作为思维工具,自然也包含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内心世界的丰富,因而它又是认识客观世界、丰富内心世界的工具;从母语学习的角度来说,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的状态,是作为社会的人的生存方式。因而,对工具性的认识不能过于窄化。说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指它是文化的载体,又指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内容给人的教育、启迪、鼓舞,乃至震撼,就是文化的内涵之一;因为这一文化的外显
5、形式是语言文字,因而也必然隐含着对语言的认识与感受。“试行稿”8的目标、内容与要求等部分的描述中,都具体表述了文道的不可分割这一特点。因此,在理论上认识文道关系,应该不是大问题,问题的核心是怎么操作。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语文的课堂教学虽然也注意文道的关系,但实际操作中往往是两张皮,即说文管说文,说道管说道。有些语文课,只停留在对字、词、句、语、修、逻等知识的演绎,有些课只停留在对抽象道理的,甚至是一些概念的讲述、识记。讲文道统一,首先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与认识来唤醒已有的记忆,理解、体验文本内容,发现蕴含在文本中的道理,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如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与同学、老
6、师对话等等,吸收文化的精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话题三]现在的语文教学是否不再重视汉语的基础知识?语文课程也好,语文课堂教学也好,从来没有否定过汉语的基础知识,只不过从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实际出发,不再像过去那样系统地学习汉语知识。“试行稿”是这样表述的:“汉语知识的学习不求系统,而是让学生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重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这一表述至少提供了三个信息:一是仍然要学习语言知识,但必须从中小学生的实际出发,要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能力和接受程度,要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要“随文学习”,而不是概念的演绎;二是“不求系统”,也就是不要把大学
7、生中文系要学的汉语的系统知识全都下放到中小学,而是要根据需要,为“我”所用;三是以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为目的,中小学语文学习是以语言运用的,而不是以语言运用规律的研究为主的,因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必须重视语言环境。在“一期课改”中,曾有人提出过“淡化语法”的口号,其目的恐怕也是考虑到中小学语法知识教得过全、过繁、过死这一现象。不过,“淡化语法”的提法似过于绝对。因为,“语法”所及包括隐性的和显性的。所谓“隐性的”就是体现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