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349096
大小:5.90 MB
页数:128页
时间:2019-05-22
《微生物絮凝剂ZS7的制备、纯化及应用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微生物絮凝剂ZS-7的制备、纯化及应用研究姓名:黎忠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环境工程指导教师:雷恒毅20090601中山人学博士学位论文微生物絮凝剂ZS.7的制备、纯化及应用研究验表明ZS.7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3)通过透析,乙醇沉淀,CPC反应,SephacrylS一500凝胶过滤层析对微生物絮凝剂进行了纯化,并对纯化后的ZS.7进行了定量和系列结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纯化后的微生物絮凝剂zS.7为糖蛋白。其主要由多糖和蛋白质构成,含量分别为91.5%和8.4%。进一步的分析说明ZS一7中含有酸性多糖包括糖醛酸(1
2、6.4%),丙酮酸(7.1%)和乙酸(O.5%)。同时ZS.7中还含有3.2%的氨基糖。产量分析显示1升的发酵液中能收获约0.98g的纯糖蛋白ZS.7。采用凝胶色谱法测得ZS.7的分子量为6.89×104Da。红外光谱,X射线能谱图和核磁共振图谱说明糖蛋白絮凝剂ZS.7含有羟基,氨基,羧基,甲氧基,磺酸等功能性基团。单糖组成分析说明ZS.7主要由鼠李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各单糖的摩尔比大致为:半乳糖:葡萄糖t甘露糖:鼠李糖=142:2.2:4.5:3.4。毒理实验结果显示微生物絮凝Nzs.7是一种安全无毒的微生物发酵制品。(4)
3、为降低微生物絮凝剂的生成成本,采用高浓度的有机废水(淀粉废水、牛奶废水、啤酒废水和食品废水)作为替代培养基,对地衣芽胞杆菌X14进行培养,以获得价廉、高效的微生物絮凝剂。实验结果表明:以淀粉废水为替代培养基时得到的絮凝剂絮凝活性最强。优化后淀粉废水培养基组成为:原水经预处理后稀释4倍(CODer浓度为8462--一8796mg/L),外加3g/L的K2HP04。培养条件如下:培养温度采用37℃,初始pH为8.0,摇床转速140"-160r/min,接种量采用3%,培养72h后收集其絮凝活性最高可达96.5%。(5)对微生物絮凝剂ZS.7的
4、絮凝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其凝聚絮凝高岭土主要作用机理是以“静电中和"和“吸附架桥’’作用为主,Ca2+则主要起压缩双电层,静电中和作用。含量适宜、分布均匀的羟基、氨基、酰胺基、羧基和甲氧基使絮凝剂分子能够充分伸展,有效发挥吸附架桥作用。(6)微生物絮凝剂ZS.7的实际应用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印染废水的处理方面,微生物絮凝剂ZS.7,PAC和PAM对两种分散染料HW-BG和S.5BL的脱色效果都非常好,相比较而言,达到最高的脱色率时,PAC用量最多(100mL).ZS一7次之(20mL),PAM最少(10mL)。因此可以说在对分散染料废水
5、的处理上,微生物絮凝剂明显优于PAC而弱差于PAM。类似的结果也出现在对活性染料RedHE3B和Yellow3RS的处理上。而在对碱性染料II中山大学博:t学位论文微生物絮凝剂zS.7的制备、纯化及应用研究YellowX.GL的处理上,三种絮凝剂均没有脱色效果。②在低温低浊度饮用水的处理方面,水温对PAC和PAM的影响比较大,而对微生物絮凝剂ZS一7基本上没有影响,ZS.7在处理室温和低温饮用水时在基本上获得了相同的实验结果。在沉淀5min后,用ZS.7处理后的低温饮用水的浊度和CODM.分别为1.6NTU(去除率为95.6%)和3.8m
6、g/L(去除率为61.2%)。去除率优于传统絮凝剂如PAC和PAM。③在污泥的处理方面,微生物絮凝剂ZS.7(2mL)+CaCl2(3mL)在对污泥沉降性能及过滤性能方面的改善方面均优于传统的絮凝剂PAC(5mE)和PAM(5mL)。关键词:微生物絮凝剂,地衣芽胞杆菌,糖蛋白,纯化,絮凝机理,毒理,实际应用中山大学博上学位论文微生物絮凝剂ZS.7的制器、纯化及应用研究Preparation,purificationandapplicationofbioflocculantZS-·7producedbyBacilluslicheniform
7、isMajor:EnvironmentalEngineeringName:ZhongLiSupervisor:ProLHengyiLeiABSTRACTBioflocculantshavereceivedconsiderablescientificandbiotechnologicalattentioninrecentyearsbecauseoftheirbiodegradability,harmlessnessandlackofsecondarypollutionoftheirdegradativeintermediatescompar
8、edwithconventionalchemicalsyntheticflocculants.Asanalternativeinplaceofexistingchemicalsynthetic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