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和教育知识能力总结

综合素质和教育知识能力总结

ID:37253842

大小:1.20 MB

页数:41页

时间:2019-05-20

综合素质和教育知识能力总结_第1页
综合素质和教育知识能力总结_第2页
综合素质和教育知识能力总结_第3页
综合素质和教育知识能力总结_第4页
综合素质和教育知识能力总结_第5页
资源描述:

《综合素质和教育知识能力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素质教育观: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一种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促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升。第二节学生观一、学生观教师的学生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1、“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帮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的探究。(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意

2、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上。把学生当做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因势利导的去施加教育,推动学生个体健康发展。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个人身心发展规律一般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学生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教师应该避免只关注学生的现实情况。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1)要承认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各个发展指标(不能只用成绩去衡量)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要得到发展。(2)要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3、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统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整齐划一的弊病。这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要个别对待,因材施教,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3、教育公平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第三节教师观1、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传道者的角色、授业解惑者的角色、示范者的角色、管理者的角色、朋友的角色、研究者的角色2、教师成长的三阶段阶段理论(1)关注生存阶段。教师会把大量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同学,注重自己在领导和学生心中的地位。(2)关注情景阶段。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心班集体的建设,关注自己备课是否充分。(3)关注学生阶段。教师能够考

4、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3、教师发展的5阶段理论新手阶段(1年)、熟练新手阶段2~3年、胜任阶段(3~4年)、业务精干阶段(5年)、专家阶段。4、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1、现代教师角色转变(1)老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使者。把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2)老师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把过去的“教教材”变为“用教材”,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开发。培养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

5、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2、教师行为的转变。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党的领导,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2)爱岗敬业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

6、生。(4)教书育人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教导学生特别耐心,从不厌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作风正派,廉洁奉公。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6)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第一讲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

7、)教育的含义教育者受教育者(2)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教育影响教育的起源(3)教育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教育的发展阶段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社会教育学校教育(4)教育的基本形态家庭教育中国古代(5)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西方古代教育思想国内外近现代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的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离不开教育,教育是永恒的范畴。)(2)教育的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教育就

8、会表现出不同的属性和特点(3)教育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有自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