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972950
大小:51.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5-16
《【行业分析】我国农业保险的路径依赖分析_215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我国农业保险的路径依赖分析 农业和保险业是我国加入WTO谈判时的焦点问题,也是最为艰难的谈判问题。农业是我国基础最薄弱、比较效益最差、最不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但是基于13亿人口的现实国情,农业又是我国最重要的基础产业。相对于农业来说,我国保险业的历史则更短,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保险业始于1980年,同发达国家有几百年历史且规模巨大的保险业相比,劣势不言而喻。随着我国市场的加快开放,这两个产业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逐步逼近的时候,这两个弱势产业的对接,即农业保险却出现了严重的倒退。现在摆在我国保险畀及专家学者们面前的已不再是要不要搞农业保险的问题,而
2、是如何搞好农业保险的问题了。本文以边际理论和博弈论为分析工具,探讨政府、农户、保险公司的三者之间博弈及其均衡,指出进行国家干预,促使政府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将农民推向保险公司,将保险公司引向农业,实现两者的顺利会合,是我国成功开展农业保险的必然路径选择。 一、农业保险的供求及其不均衡 (一)农业保险的需求不足 农业面临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的威胁,属于弱质产业。其经营者——农民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厌恶风险,都有转移风险的需要,在没有购买力作支持时,这种需要不能转化为现实的需求。保险是以现在的资金剩余用做将来的准备,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要之后仍有资金剩余,是农民购买农
3、业保险的前提。我国农民的收人普遍微薄,部分农民仅仅只解决了温饱问题,他们虽然都有转移农业风险的迫切需要,但也只是一种需要。因为,保险商品是一种高收入弹性的商品,对于大多数低收入的农民而言,尚属于奢侈品。因而购买力过低是农业保险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侥幸心理、封建迷信、愚昧落后仅是其影响因素而已。 作为商品消费者,农民是最大效用的追求者。在收入微薄的情况下,力图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假设MUI、MUe分别表示农民消费农业保险商品或任意其它商品的边际效用,PI、Pe分别表示农业保险和任意其它商品的价格。农民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 MUI/PI=MUe/Pe 这时,作为消费者
4、的农民处于均衡状态,不愿意变动两种商品的消费量。如果MUI/PI5、领域。这时候边际效用理论的作用表现为,农民将优先购买那些对他们来说具有最大边际效用的保险商品,即将优先对自己面临的最大风险进行投保。刘茂山教授认为,对于与企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最密切的保险的需求程度大于那些与企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关系不太密切的险种的需求程度。农民在收人既定的情况下,首先会对自己风险最大的且最重要的财产、经济利益或人身危险购买保险。对于财富存量有限的农民来说,他们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其人身风险,而不是财产风险,更不是农业风险。当前,在我国农业并不是农民收人的主要来源,农民收入中来自务农的比重在持续下降。由于粮食价格的下滑,1997-2000年农民从种植业中获得收6、人的绝对量在减少(见图1),仅此一项,农民就损失了16000亿元。。因而,农业风险不是我国农民面临的最大风险。保险学理论认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在购买保险商品时,要考虑保险标的出险率和出险损失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只有当保险标的在他的财产结构或收入来源中占的比重较大,同时出险率也较高时,消费者才会对它投保。在过去几年中,我国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使大量的青壮年农民远离土地,农业有成为农民“副业”的趋势。作为理性的保险商品消费者,这时他应该首先对他家中的主要收入来源者,即对他自己的人身风险投保,7、而不是购买农业保险。 在劳动力市场上,农民以廉价劳动力供给者的身份出现。理性的农民在供给劳动力时以收入最大化为行为目标,农民必须使自己投入到每一种工作上的劳动的边际收入相等。如果进城务工的日收入更高,则理性的农民会不断地减少投入在农业上的劳动量,直到从事农业的日收入与打工的日收入相等时为止。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进城打工的日收入将远远高于从事农业的日收入(见图2)。正如刘易斯所言,这种差距是巨大的,不是海滩,而是峭壁,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结果是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向城市空前涌流。托达罗认为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预期,即未来的预期城市收入的“现值”进一步大于未来的预期农
5、领域。这时候边际效用理论的作用表现为,农民将优先购买那些对他们来说具有最大边际效用的保险商品,即将优先对自己面临的最大风险进行投保。刘茂山教授认为,对于与企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最密切的保险的需求程度大于那些与企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关系不太密切的险种的需求程度。农民在收人既定的情况下,首先会对自己风险最大的且最重要的财产、经济利益或人身危险购买保险。对于财富存量有限的农民来说,他们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其人身风险,而不是财产风险,更不是农业风险。当前,在我国农业并不是农民收人的主要来源,农民收入中来自务农的比重在持续下降。由于粮食价格的下滑,1997-2000年农民从种植业中获得收
6、人的绝对量在减少(见图1),仅此一项,农民就损失了16000亿元。。因而,农业风险不是我国农民面临的最大风险。保险学理论认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在购买保险商品时,要考虑保险标的出险率和出险损失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只有当保险标的在他的财产结构或收入来源中占的比重较大,同时出险率也较高时,消费者才会对它投保。在过去几年中,我国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使大量的青壮年农民远离土地,农业有成为农民“副业”的趋势。作为理性的保险商品消费者,这时他应该首先对他家中的主要收入来源者,即对他自己的人身风险投保,
7、而不是购买农业保险。 在劳动力市场上,农民以廉价劳动力供给者的身份出现。理性的农民在供给劳动力时以收入最大化为行为目标,农民必须使自己投入到每一种工作上的劳动的边际收入相等。如果进城务工的日收入更高,则理性的农民会不断地减少投入在农业上的劳动量,直到从事农业的日收入与打工的日收入相等时为止。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进城打工的日收入将远远高于从事农业的日收入(见图2)。正如刘易斯所言,这种差距是巨大的,不是海滩,而是峭壁,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结果是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向城市空前涌流。托达罗认为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预期,即未来的预期城市收入的“现值”进一步大于未来的预期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