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和法的含义及其分类初探

内经和法的含义及其分类初探

ID:36789697

大小:256.14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15

内经和法的含义及其分类初探_第1页
内经和法的含义及其分类初探_第2页
内经和法的含义及其分类初探_第3页
资源描述:

《内经和法的含义及其分类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2008年第14卷第8期2008.V01.14.No.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Chine"JournalofBasicMedicineinTraditionalChineseM—icine573【理论探讨】《内经》和法的含义及其分类初探叶庆莲(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广西南宁530001)关键词:《内经》;和法;理论探讨中图分类号iR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250(2008)08.0573.031《内经》和法的含义《内经》中没有关于和法的专篇论述,但在162篇原文中,载有“和”字内容就多达57篇,涉及“和”内涵的篇章则更为广泛。笔者对《内经》含有“和”的原

2、文内容粗略归纳,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和调、和谐,指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功能平衡协调。如《灵枢·本脏》所云“血和”、“卫气和”、“志意和”、“寒温和”等,用来说明人体生理状态,五脏功能正常是“肺和⋯⋯心和⋯⋯肝和⋯⋯脾和⋯⋯肾和”,正常脉象是“谷气来也徐而和”,可见“和”反映出生命活动的最佳状态。二是协调、自和,指使人体阴阳表里、气血营卫、脏腑经络功能趋于平衡的调和阴阳法。《素问·宝命全形论》载:“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认为组成人体脏腑经络及形体组织结构的内外表里之间,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因而《内经》所阐释之和法,是既有最高层次属治疗原则的调和阴阳法,又有包括调和脏腑、经脉、

3、气血、营卫、津液、情志、饮食五味等具体的和法。由此看来,从广义方面理解《内经》的和法更为确切。2《内经》和法的分类《内经》和法的确立,以自和为基础,以调和为法度,协调机体之阴阳表里、脏腑经脉、营卫气血、寒热虚实、饮食情志,使人体机能恢复阴阳动态平衡之状态。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此处的阴阳失调可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亦可见于《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若阴阳失调发展至严重程度,双方不能维系而分离决绝,则会发生“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之危候,因而提出“谨察阴阳

4、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治疗法则。“平”就是要使阴阳恢复正常调和状态,《内经》认为无论何种病证,只要使阴阳能够逐渐趋于自和协调,就可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综合《内经》具体的和法,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2.1调和经络。《内经》记载多种治疗方法中,最详莫过于针刺,针刺法之要旨是调和经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就是利用阴阳经脉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针剌阴经(或阳经),发挥调和阳经(或阴经)的作用,达到治疗阴阳失调所致各种病证的效果。《灵枢·九针十二原》亦云:“凡用针者,虚者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提出以补虚

5、泻实为针刺治法的基本原则,而治法的着眼点则在于调整阴阳经脉的偏盛偏衰,使之恢复动态平衡。正如高士宗解释调经之义说:“十二经脉,内通五脏六腑,外络三百六十五节,相并为实,相失为虚,寒热阴阳,血气虚实,随其病之所在而调之,是为调经。”《内经》调和经络的具体治法有三:一是调和各经之经气;二是调和表里经脉之经气;三是调和络脉之气。如《素问·热论》明确提出,外感热病的发展经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6个阶段,并针对此六经热病提出I“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以分别通调各条经脉之气为法。《素问·咳论》论及五脏六腑咳证之针刺原则时云:“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随证分经

6、针刺,调和经络,疏通气血,以达到脏腑经脉协调平衡为目的。《素问·痿论》关于痿病的治疗,亦以针刺治疗为主,在“治痿独取阳明”的基础上分经论治,仍以调和经脉为大法,如提出“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具体运用有“筋痿者,取阳明、厥阴之荥俞;脉痿者,取阳明、少阴之荣俞;肉痿、骨痿其治皆然”。调和相表里之经脉,也是《内经》常用的治法。如《素问·评热病论》之风厥病,病因为风邪外袭,受病部位在太阳少阴两经,基本病机为太阳感受风邪,引动少阴虚火上逆,症见身热汗出的表证及烦满的里证,此里证不能为汗法所解。张介宾认为:“言太阳少阴病也⋯⋯阳邪盛者阴必虚,故当写太阳之热,补少阴之气,合表里而刺之

7、也。”治疗宜内外皆治,泻太阳,补少阴,调和表里阴阳经脉,并配合汤液内服,使邪去正复,疾病得愈。《素问·调经论》认为,调治经络除补虚泻实外,还有刺微(剌络)之法。原文云I“形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日微风⋯⋯万方数据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年第14卷第8期574Chinese,JournalofBasicMedicineinTraditionalChinese.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