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胸部正常CT解剖学》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胸部正常CT解剖学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徐启勇CT扫描室CT机的起源根据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理论概念,1968年英国工程师Hounsfield和神精放射学家Ambrose合作研究,经4年多的时间努力,在1972年由EMI公司制成头部电子计算机体层机并应用临床。随后体部CT机相继问世。于1976年5月在蒙特尔国际专题学术会上讨论,将这种新的X线显影技术命名为;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CT机的类型第一代CT机:扫描方式是平扫/旋转式,探测器元素为碘化钠,探测器数量1-2个,扫描时间3-5分钟出现一幅粗糙的图像,矩阵256×256,专用于头部。
2、现已淘汰。第二代CT机:扫描方式是平扫/旋转式,探测器元素为二氟化钙,探测器数量3-30个,扫描时间缩短到10-40秒,矩阵256×256,主要用于头部、腹部,现已淘汰。第三代CT机:扫描方式是旋转式,探测器元素为氙(xian)气。探测器数量300个以上,扫描时间缩短到2-10秒,矩阵256×256,或512×512。用于全身各部位检查.第四代CT机:扫描方式是旋转/静止或固定式,探测器元素多有BGO晶体或固体高效稀土陶瓷.探测器数量1000-20000个不等,探测器排列成环状,有单排环状(单螺旋CT,每扫一层出现1幅图像)。双排环状(双螺旋CT,每扫一层出现2幅图像),
3、多排环状(多层螺旋CT,每扫一层出现多幅图像)。以秒或亚秒为成像的时间。目前最多的是64排螺旋CT,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第五代CT机:电子速CT机(又称超快速CT机)。它主要是电子枪、聚焦线圈、偏转线圈、多排探测器、靶环、台面高速移动的检查床和控制系统。扫描时间以50m秒为一层,每秒可扫20—40层不等。用来取代心血管的DSA检查诊断。CT的原理成像原理CT值层厚灰阶窗宽,窗中心肺窗,纵隔窗胸壁软组织与骨性胸廓正常CT表现复习胸壁软组织与骨性胸廓正常立体解剖学主动脉弓上层面:.8锁骨(左右对称)..10胸小肌(左右对称).11胸大肌(左右对称).12胸骨柄.13肩胛
4、骨14竖脊肌.15.冈下肌(左右对称).18.肩胛下肌(左右对称).19小圆肌.203-4椎间盘21斜方肌22大圆肌(左右对称).23大菱形肌CT图中纵隔内血管的辨认方法动脉的密度稍高,呈圆形,边界光滑,有弹性感。在多数情况下,动脉比伴随的静脉横径要短(细一些)。因动脉有弹性肌纤维。静脉的密度比动脉低,无弹性肌纤维,常呈椭圆形或稍不规则形,边界欠清,无弹性感。常比同层面的动脉要粗。较大的动脉、静脉常彼此相邻,发现了动脉可以找到静脉。纵隔内大血管正常CT表现规范化的常规CT检查是层厚1Cm、层距1Cm,上从胸廓入口,下至隔角后间隙层面,合计全肺扫描18个层面。作为呼吸系临床
5、医生来说,对于CT片中显示的、胸内的各种正常组织、器官应该能够准确的辩认。从18个层面中选出有代表性的10个CT层面进行讲解。大血管立体解剖学纵隔窗中10个代表性的血管与心腔结构正常纵隔自胸腔入口向下常规以10个层面作代表:1.胸骨切迹层面2.主动脉弓上层面3.主动脉弓层面4.肺动脉窗层面5.左肺动脉层面6.肺动脉弓层面7.左心房层面8.心脏四腔层面9.左右心室层面10.膈角后间隙层面。一,胸骨切迹层面:可见到3对血管排列在气管两侧,靠前、靠外的是一对锁骨下V,靠后的是一对锁骨下A,紧贴于气管为颈总A,右边的3个血管成品字形阴影,左边的3个血管成串样阴影,食管位于气管和椎
6、体之间,有时在此层面上气管的两侧可见到椭团圆形稍高密度影的软组织阴影为甲状腺下极,因为甲状腺中含有碘元素,所以甲状腺阴影比其它的软组织密度要高。二,主动脉弓上层面可见到5支血管的横断面阴影,即左右两侧的锁骨下V(标记1)。左侧颈总A(标记2)。左侧的左锁骨下A(标记3)。右侧的无名A(标记4)。特别提出的是,此层面中的左锁骨下V又称为左头臂V,呈水平方向行走,横过左颈总A与无名A的前方汇合成为上腔V。还要注意的是气管食管。三,主动脉弓层面:可以见到:主A弓(标记6)。上腔V(标记5)。还可以看到右锁骨下V(标记1)。还可以看到气管、食管。老年人由于动脉硬化,主动脉弓可不呈
7、水平样行走,而略呈垂直走行,导致3支大血管位于不同平面上,即头臂动脉位于最下方,随之是左颈总A,最后是左锁骨下A从主动脉球后上部发出,主动脉弓的前方之三角形阴影,尖端指向前,中老年人几呼都是由脂肪构成,这是正常胸腺组织退化的残余组织。四,肺动脉窗层面:升主A(标记7),胸主A也称降主A(标记8),右侧的奇V(标记9).上腔V(标记5).气管、食管,该层面中,在气管前的左外侧脂肪阴影中,正常情况下可见多枚小于5mm左右的淋巴结阴影.肺动脉窗容积大小不一,因人而异。但是在同一层面上,要注意的是升主A总是大于降主A,两者的比值升主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