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徽县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林种植技术的研究_金张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26卷第22期甘肃科技Vol.26No.222010年11月GansuScienceandTechnologyNov.2010徽县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林种植技术的研究金张红(徽县水利局,甘肃徽县742300)摘要:通过对徽县水文、地质等条件的分析研究,针对徽县地形地貌的具体情况,系统地论述了封山育林技术、山地丘陵造林技术、经济林栽植技术,为美化徽县山川和防止水土流失提供技术依据。关键词:封山育林;山地造林;经济林中图分类号:S72徽县地处秦岭山脉中的一个狭长地带,全县总为主。2土地面积2722.9km,海拔704~2504m;多年平均1.3徽县北部土石山区降水量为745.8mm,多
2、年平均径流量为71098万徽县北部岩层倾向较小,坡面平缓,断层两侧相3m,多年平均径流深为261.2mm。由于降水多,强对高差较小,河谷浅切,山间较开阔,河床较平,属北度大,且主要集中于夏秋两季,因此该县受水蚀影响秦岭褶皱中切割中山地地貌。沟河因流水侵蚀,有而造成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其中水土流失面积石滩、石积滩、石积堆、砂滩、砂积堆、蚀余巨石堆、花21640km,占总土地面积的60.2%,水土流失面积岗岩石蛋堆、浅水滩、滑坡等。北部有四个比较明显2中,轻度流失424.8km,占流失面积的25.9%,重度的典型岩体,八卦山岩体、天子山岩体、老爷山岩体、2流失933.4km,占流失面积
3、的56.9%,强度流失云雾山岩体。北部土石山区水土流失以面蚀、沟蚀2281.8km,占流失面积的17.2%。水土流失的发为主,少数地方也有重力侵蚀现象的发生。生,使该地区的水土资源大量流失,土地生产力不断下降。为了进一步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通过对2徽县水土保持林种植技术封山育林技术,山地造林技术及经济林栽植技术的2.1山地丘陵区封山育林技术研究,为徽县改善水土流失现状、增加土地利用率、2.1.1死封与活封相结合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技术依据。封山育林是以封禁为基本手段,促进植被恢复的有效措施,把长有疏林、灌木丛或散生树木的山地1徽县山地丘陵区慨况丘陵封禁起来,借助林木的天然下种或萌芽更
4、新逐1.1徽县南部山区渐培育成森林。在人烟稀少的远山、高山和砂化、石徽县南部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峡谷幽深,岩层倾化的山地,在不影响群众生活的条件下,可采取长期向大,走向断层密布。沟壑纵横,河流发育,河谷深封禁,在人烟稠密的近山、低山丘陵区,可采取划片切,河床比降较大。山顶平处因淋溶侵蚀,多处出现轮流封禁,在种子萌发、种子成熟、雨季等时期封禁,石灰岩溶洞。断层两侧相对高差多在500m以上,其他季节可不封禁。封山以后在较好的气候和土壤有的达1000m;属南秦岭褶皱深切割中山地地貌。条件下,草本、灌木和乔木逐渐恢复生长,覆盖地面。山体以沉积岩的石灰岩为主,夹有变质岩的板岩、大根据封山育林条
5、件,划定封育区域,界定管护边界,理岩、千枚岩和砂岩。水土流失主要以面蚀、沟蚀和在山口、路口设置标志,对封育区严禁采伐树木,严进而发展的泥石流、滑坡、泻溜坡等。禁放牧割草和搂树叶,严禁捕猎野生动物和采集林1.2徽县中部丘陵区内类野生植物,实行死封。在封育区建封山育林网。徽县中部位于徽成两盆地的中间地段,丘陵与2.1.2封山育林与人工造林相结合丘陵之间主要存在冲积泥流沟,槽泥流堆积堆,泥流经过一定时期的封禁可形成混交乔灌木次生堤埂等地貌;中部以风成黄土为主,部分地区有紫林,由于天然次生林分布很不均匀,对过稀的次生林色、暗红色沉积岩裸露,如红土、红砂岩、沙砾岩和砾进行补植和人工造林。采取
6、人工植苗造林、人工直岩。中部浅山丘陵区水土流失以面蚀,沟道切割等播造林和撒播造林相结合,还应注重野生植物资源第22期金张红:徽县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林种植技术的研究165的开发利用,提高封山育林的经济效益。~3m,上下坑成品字形排列。挖坑时一般先将表土2.1.3封山育林与管护相结合堆放于坑的上方,有条件的地方坑内施农家肥,表土为巩固封山育林成果,必须加强护林队伍的建回填坑内,树植于坑中。2设,可按20~33.3hm一个封育区,设“一个人、一2)水平阶整地。水平阶纵向沿等高线连片布间房、一块生活地、一块护林牌”,护林员对封育形设,“随弯就势”。水平阶宽一般为1.5~2.5m,最成的次生
7、林按密度要求进行定植和抚育。对新栽植小不小于1.2m,在地面坡度相对较缓时,阶宽可达的林木进行抚育管理。另外,护林员应备有护林防3~4m。培筑0.3m左右的阶埂。沿水平阶纵向,每火的器具,如防火工具,以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10~20m设一软埂式横挡,挡高略低于阶埂。台阶2.2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林种植技术距离3~5m。树植于台阶面的中间。近年来,由于长治工程项目在徽县的实施,和全3)反坡整地。适于坡面完整、土层深厚、坡度县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使水流失现状有所改善。在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