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原则与健康促进

中医养生学原则与健康促进

ID:36346701

大小:68.6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09

上传者:U-145848
中医养生学原则与健康促进_第1页
中医养生学原则与健康促进_第2页
中医养生学原则与健康促进_第3页
中医养生学原则与健康促进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医养生学原则与健康促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4中医养生学原则与健康促进中国中医科学院张雪亮一、天人相应在很多人眼中,“天人相应”似乎是个非常玄妙的修炼方法,与普通人无关。事实上“天人相应”是中医学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的概念,人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中医学认为,人身就是一个小天地,也就是说,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重要影响。例如说,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就能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气血、脏腑以及疾病的产生。中医养生学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认为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四时六气的变化规律和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顺应自然,保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顺应自然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变化规律,二是慎防异常自然变化的影响。然而顺应自然规律并非被动的适应,而应是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出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保持健康,免患疾病。二、形神合一在前面强调了,养生学是脱胎于中医,与中医是密不可分的。养生学的很多理论,实际上也就是在中医的基础理论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通过中医学的“形神合一”的理论,养生学提出了“形神共养”的理论,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既要重视形体的保健,也要重视心理和精神上的保健。形,即人之形体,包括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五官九窍、肢体以及筋、脉、肉、皮、骨等,其中主要是精与气这两个方面。神,即神情、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二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因为一般来说,形体健壮的人,一般都精神饱满;而精神饱满健旺,反过来又能促进形体健康。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摄,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使身体和精神都能够均衡统一的和谐。形神共养在具体运用上可分为两个方面,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4。前者是指从保护心理健康的基础上使心理和形体都能达到健康;后者是指通过形体锻炼、饮食调解、起居调摄等方面,使形体与精神协调发展。与西方现代的普遍认识不同的是,传统的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精神的调养。它要求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心境坦然,不追求名利,不妄发喜怒,也不要有贪欲和妄想,尽量能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绪波动,以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三、动静互涵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运动能锻炼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能促进新陈代谢以增强体质,并能防止早衰。但并不表示运动越多越好,运动量越大越好。中医养生学更强调静养的作用,认为躯体和思想的高度静止才是养生的根本大法,以静养生的原则更符合人体生命的内在规律。我国的老庄道家以及后来的道教都主张以静养为主。静养主要强调的是心神宜静。心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只有神气清静,才能健康长寿。由于心神常处于易动难静的状态中,那么清静养神就显得特别重要。静养并不是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而是要求精神专一,摒除杂念。正常的用心神,对强神健脑大有益处。另一方面,形体的动静状态与精气神的生理功能状态有密切的联系,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易导致精气郁滞,气血凝结。运动可以促进精气流通,气血畅达,增强抵御病邪的能力,所以适当的运动是有益的。养生学中有着许多行之有效,且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运动的方法,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等,至今仍为许多老年人所喜爱。我国古代一些著名的长寿老人,在动静结合方面都做得非常好。如南宋诗人陆游一生读书三万卷,写诗万余首。但同时,他每天坚持练剑,持续了四十余年不懈,最终享年八十五岁。又如清帝乾隆,虽深居宫中,政务繁忙,但他每天清晨都练习导引吐纳之术,每年都抽出时间或狩猎,或南下旅游,最后活到近九十岁。四、正气为本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机体正气的虚衰。正气的不足,是导致邪气损害人体,机体功能失调,产生疾病的原因;而正气旺盛,是人体阴阳协调,气血充盈,脏腑经络功能正常,能抵抗外邪使人免于生病的象征,是人体健壮的根本所在。养生学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认为延年益寿必须注意保养人体正气,增强生命活力和适应自然界变化的能力,如加强体育锻炼,调节饮食起居及精神活动等。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这人身的“三宝” 4,而从人体生理功能特点来看,保养精气神的根本,在于保护脾肾。肾为先天之本,内蕴元阴元阳,是人体阴阳之根本。肾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关系极为密切。若肾精充沛,内则五脏安和,外则肌肤润泽,容颜焕发,耳聪目明。所以,肾气旺盛,人就不易衰老,或者说,衰老的速度比较慢。而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水谷之海,是气血生化之源。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气血、津液、精髓等,都是化生于脾胃。所以,脾胃强弱也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所以不管是调理肾元还是顾护脾胃,两者是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我国历代的养生家在保养正气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运用扶正滋补的中药和中药复方上,自古以来就有不少记载。如人参、黄芪、茯苓、地黄、灵芝等中药;延年益寿丹、首乌延寿丹、还少丸、人参固本丸等中药复方。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这些固本扶正的中药确有提高免疫功能,延缓衰老的作用。在针灸保健方面,养生书中上也记载着通过针刺或艾灸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等穴位,作为日常的固本培元的保健手段。在运动保健方面,有导引、气功、按摩、武术等多种形式,这些也是我国古代就形成的独特的强身延年的方法,其主要作用是使精气充盈,血脉流通,从而能扶正祛邪。五、辨证施养辨证是中医认识疾病的过程,即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证,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有联系的异常脉症所组成。证候与症状不同,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是人体在自然诸因素,社会诸因素和个体自身诸因素相互影响下的综合反映。由于个体受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同,个体自身也有差异,因而产生了不同的证候。中医养生学,从辨证分析的角度,通过观察具体个体的反映状态和体质差异,并充分考虑个体所在的时间与地域的不同,然后由证入手进行个体化的养生和保健的治疗。因为并非每种养生方法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也并非人人都适合所有的养生手段,必须根据不同的年龄、体质、季节及所患疾病的性质等情况,而采取适当的方法。所以辨证施养正好体现出中医养生学的价值和特色。辨证施养的突出环节就是所谓的“三因治宜”——因时、因人、因地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养生保健要根据时令、地域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相应的方法。由于人体的健康,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全面考虑,综合分析,才能制定出具体有效的保健措施。掌握了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和人体的体质、情绪及生活等情况,就可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处理问题,这样注意养生保健的话,就可健康长寿。 4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人与“四时六气”的关系和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运用因时制宜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保持自身的阴阳相对平衡,来防病养生。一般而言,春夏季节,自然界生机盎然,气候由温而热,阳气生发。对人类就需要在起居、饮食、运动锻炼、防病治病诸方面,顺应自然生发之机,充养体内阳气。秋冬时节,万物收藏,摄生也应与之相应以护养阴精,使人体阴精内藏,以抗病延年。至于因地制宜养生,是指由于地势高低,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各异,人的生理活动和病理特点也随之各异,所以而采取相应的养生保健措施。因人制宜最能表现出养生学的辨证施养观。因人制宜是指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等的不同特点,来考虑不同的养生方法。因为在人体生命的历程中,有胎孕、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不同阶段,他们在生理、心理特点上都有明显差异。所以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体质有偏的要进行纠正,才能有助于防病延年。中医养生中所说的体质指的是由于禀赋的不同,人体素质有强弱与寒热之别,偏阳偏阴之异。了解体质偏颇的不同,对于有针对性的保健有很大价值,因为不良体质是发病的内因,体质决定着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一般而言,阳盛之体,易患实证,须慎用温补之品及温热燥烈之剂;阴盛阳虚之躯,易患痿症风湿等病,须慎服寒凉之物和苦寒伤阳之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