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158018
大小:5.38 MB
页数:48页
时间:2019-05-06
《(标准)桂林山水ppt课件0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泰山骆驼屏障画卷无瑕翡翠攀登观赏波澜壮阔峰峦雄伟拔地而起红叶似火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形态万千竹筏小舟连绵不断怪石嶙峋色彩明丽水平如镜自学指导一:1.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并思考:你能不能用文中的话,一语道出作者陈淼先生去桂林游玩的理由?2.思考:第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桂林山水甲天下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先说说“甲”是什么意思,再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想想这一自然段在课文中的作用。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圈出描写漓江水的特点词语?作者抓住了漓江的水的特点,并且概括出静、清、绿这三个特点,那他又是如何把这三个
2、特点写具体的呢?找出句子,读一读。小组合作探究静清绿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1、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么奇丽?(排比、比喻)2、我也来试一试:公园的花真香啊,香得();真美啊,美得();真艳啊,艳得()排比:就是把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结构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
3、如镜的西湖,却从没有看见漓江这样的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却总结今天我们跟随作者荡舟漓江,欣赏到了漓江的美景,知道了作者抓住漓江水的特点,通过仔细观察,将漓江的水的特点写具体的方法。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学学桂林的山。读读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本段中运用了哪些修辞说法?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却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有看见漓江这样的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漓江的水
4、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翡翠无瑕的桂林的水静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绿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清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1、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么奇丽?排比、比喻2、我也来试一试:A、公园的花真香啊,香得()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阅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与第二自然段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香山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有
5、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泰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奇秀险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
6、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1、这样的山是指什么样的山?2、这样的水是指什么样的水?3、这段话中用什么词语把山和水联系起来?围绕着、倒映着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画的主体是()和(),再加上(),(),(),使人觉得走进了()的画卷。5、与“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的句子是?山水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连绵不断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阅读链接《浓碧》仿写1、我看见过高大挺拔的松树,观赏过傲然耸立的白杨树,却从没见过原始森林。原始森林里树的叶子非常茂盛,一片片的重叠在一起,没有一点缝隙;原始
7、森林里的树干很粗,三四个人手拉手才能围过来,留下树桩可以在上面下围棋;原始树林里的树真高,走进树林里抬头看也看不见树梢。小练笔(例文2)我看见过胖胖白白的手,也看见过修长漂亮的手,但妈妈的手让我记忆最深。妈妈的手真勤快啊,屋子里乱糟糟时,妈妈一整理,该擦的擦,该洗的洗,很快就干净了;妈妈的手真巧啊,一团看起来很普通的玻璃丝,经妈妈的手一编织,一只可爱的小花鹿出现了;妈妈的手真热心啊,不管街坊邻居有什么困难,她都能及时地把双手伸出来帮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