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146604
大小:3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06
《《美丽的花》美术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美丽的花》教案设计 装饰花卉又称花卉图案。图案本身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自然形象虽然很美,但它还不能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人们的生活需要用更加理想、更加超然的艺术形象进行美化,因此就有了由自然形象变为装饰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图案变化。花卉图案的设计与运用,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敦煌藻井图案中,花卉图案就占有了很大的比例。我国花卉图案无论在造型还是色彩的运用方面,都是令人称绝的。其中的莲花纹、卷草纹,造型巧妙、穿插有序;而色彩则显得典雅、稳重并富于层次变化。在传统的纺织品及陶
2、瓷艺术品中,花卉图案造型的运用更是多姿多彩,如唐代的织锦,宋代的绢丝织品,明清的瓷器等。中国历代植物纹样艺术或古拙肃穆;或俏丽轻巧;或形象生动鲜明;或细密繁缛;或错玉雕金、辉煌灿烂,无不渗透了极为绚烂的东方传统艺术之美感,其间也不断吸收了外来优秀艺术形式,使之呈现出更为丰富的面貌。 花卉图案设计是在花卉观察、熟悉的基础之上,对自然花卉物象的艺术加工。写生和变形,是研究图案纹样艺术形式的一种方法。写生是为了了解和研究对象,提供设计的“原形”;而变形则是对自然形的理解和加工,找到可变的因素,升华为图案,变形
3、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想象和创造成分。所以本课可以适当加入写生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花卉的图案设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来源:060S.com 装饰花卉变化的目的有三点:一是特点更强、更典型;二是形象更美、更理想,装饰性更强;三是符合工艺制作的要求,利于投入生产。如许多壁毯花卉纹样,因为织造的原因,不得不将花卉纹样图案化和程式化,形成一种观念性的固定花型。所以让学生设计时先考虑到应用,就可以更好地进行花卉变化了。 教学目标: 1、了解花卉图案的设计与变化方
4、法,能够把握花的突出特征,变自然形为艺术形。 2、能够将自己熟悉的一种植物创作成装饰花卉,使它更加美丽动人,并用来装点生活。 3、通过学习装饰花卉的设计应用,提高观察能力和装饰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设计应用。 学生课前准备:花卉实物或图片,绘画用具。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依据学生所带物品进行分组。 二、新授 1、每组同学观察手里的鲜花或花卉图片,回答以下问题: (1)花形特征 (2)叶形特征 (3)花序、花茎、叶序的生长特征 2、写生的方法 (1)工具:可
5、用铅笔、钢笔、彩色水笔等。(2)常用的表现方式: 线描:以线的粗细、长短、曲直、浓淡和虚实变化来表现花的形态。以上内容源自小精灵儿童网站 光影分色:根据花的整体开关,采用块面明暗或色彩晕染的技法来表现花的形体。 通过上节课的铅笔画练习,可以根据物象创新表现。 (3)落笔前注意构图;下笔肯定,边观察边写生,边写生边观察,写生把握主体整体特征时也要有所取舍和概括。 三、辅导学生写生 1、注意观察花的整体形态和花瓣的特征,大胆用笔,先取整舍去过于细碎的细节。 2、最好用铅笔进行写生,其它笔也可用。
6、 3、注意花瓣、花蕊及叶的特征。 4、如果是鲜花,可在不同角度观察后选择较好的角度进行观察写生。 5、表现方法根据自己的想法定。 四、小结: 表扬作品较完整,特征表现较好的作品。 五、课后反思: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1、图案的设计应用 设计花卉纹样首先考虑它应用在什么地方,注意形与形的结合,即设计物品的形与花卉的形之间的关系。 欣赏观察使学生了解形与形的组织形式,如单独纹样设计、适合纹样设计等。确定了物体外形后,可以先用铅笔轻轻画出花卉外形的骨架线。 2、依照设计方案对写
7、生素材进行变形。(欣赏书上图片进行讲解) 图案变化的方法:如夸张法、概括法、添加法、几何法、拟人法等,对花朵、花苞、花瓣、花蕊、叶等生长结构进行变形,方能达到理想的目的。变形就是抓住整体特征,舍去细节,抓形求神,学习运用省略、夸张、适形和添加等变化手法和手段进行大胆创作。 3、欣赏其它变形图案,加深理解。 4、作业:作业形式可以多样:绘画、剪贴等都可以。 不拘泥于表现形式,学生可以合作创作。 三、辅导学生完成学习活动: 设计时注意纠正以下几点问题: 1、过于追求形似不敢大胆取舍; 2、应强
8、调整体,减弱局部,添加细节要慎重; 3、以线、面为主,点为辅,要注意线、面对比关系,注意点、线、面几何形的应用,是对自然束缚的最好突破; 4、上色时注意底色和花卉的色彩搭配,如底暗花明、底亮花暗等。 5、学会最后整理。在完成后学会审视自己的作品,检查一下自己的作品有什么不足,及时改进,如作品不够明快时,可加以点缀,使作品精神起来;或作品形与形关系哪个地方不和谐,及时添加补充。 四、小结: 总结本课时取得的成果 对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