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031027
大小:28.79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4-29
《宁夏银川四中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课《我的叔叔于勒于勒》教案 苏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单元《我的叔叔于勒》授课教师:课型:新授课课时数:授课时间:一、目标【教学目标】1、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梳理出故事情节。2、理解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人物语言、行动、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3、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4、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课时安排】3课时二、资料及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和美国的、俄国的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他1880年完成
2、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一生写了300多个短篇小说和6个长篇小说,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人们精神的堕落。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惟妙惟肖,人物语言精彩生动,故事结尾耐人寻味。2、给加点的字注音: 拮据(jié jū)栈桥(zhàn)煞白(shà)撬开(qiào)哆嗦()牡蛎(m
3、ǔ lì)褴褛(lán lǚ) 3、小说的三要素是、、。最主要的是什么?三、学习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从前我们学过“每逢佳节倍思亲”,也学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等。这些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思念亲人的感情)中国传统文化中,亲情是绝对的重头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亲情也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我们很遗憾的是,在莫泊桑的笔下,于勒作为菲利普夫妇亲兄弟,却被他们冷漠地躲开并抛弃。这是为什么?设计意图:从诗句入手使学生能明确并深刻的认识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亲情的珍视,由此引出淡漠亲情的故事——《我的叔叔于勒》,能给学生以悬念,激发学
4、生的学习欲望。课堂反馈:(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请学生相互复述故事的梗概。2、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段提示】可以按照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按“盼”、“赞”、“见”、“躲”于勒,将课文分为四大部分。 【讨论明确】第一部分(1——4节)盼于勒。 第二部分(5——19)赞于勒。 第三部分(20——47)见于勒。第四部分(48——49)躲于勒。 3、速读课文,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不同称呼的词语及其态度的变化。思考讨论:对于勒为什么前后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称呼和不同的态度? 【明确】贫:坏蛋、流氓、无赖。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办法的人。贫:小子、家伙、老
5、流氓、贼、讨饭的。 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恐怖——盼望——恐怖、仇恨【因为于勒的处境不同,所以称呼就不同:当初不学无术,还占用了菲利普夫妇的钱(厌恶、恐怖)——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帮助他们改变生活(急切盼望)——于勒破产变成了穷苦的老水手,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他们的计划破灭(恐怖、暴怒)】小结:起初,在菲利普夫妇的心中,亲弟弟不过是金钱的化身。对他的称呼和态度会发生变化是因为于勒的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设计意图:由于课文的篇幅较长,学生必须在课前要读好课文,熟悉内容才行。第一课时主要是以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为主,通过基础知识和速读感知几个问题的交流
6、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4、布置作业:完成《学习之友》第6课初步感知和课堂导学。第2课时 导入:“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但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哭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左拉(三)研读分析1、分角色朗读课文(25—47节)。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2、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形象。(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描绘上下工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决不靠作者的叙述,而是用人物的动作语言,让他们自己自然的去表露。) 课文“提示”指出:“要求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情,准确理解人物的心
7、理状态。”请找出描写菲利普夫妇神情和言行的语段,通过读,体会菲利普夫妇的内心活动。并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菲利普】:语言:(前)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哎!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突显了强烈的盼望之情。(后)被吃牡蛎的高贵吃法打动……“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揭示了菲利普附庸风雅的庸俗心理,表现了他想进入上流社会的性格特征。看到卖牡蛎的低声对母亲说:“真奇怪!……像于勒!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