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资本下乡中农户可持续生计模式构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140期)2019(2)JournalofHuazh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资本下乡中农户可持续生计模式构建1,吕明煜2李云新(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3;2.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资本下乡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运用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方法,研究资本下乡对农户生计的影响与农户可持续生计模式构建.研究表明:资本下乡对农户生计环境和生计资本既有优化效应又有冲击效应;农户生计受
2、资本规模、资本嵌入性、地域特征、政策环境、基层政府角色定位等多种因素影响.构建农户可持续生计模式有赖于通过增强资本的社会结构嵌入性、实现资本规模结构优化与良性互动、增强利益联结模式与地域条件匹配度、优化政策环境、明晰基层政府角色定位等方面来实现结构与制度转变.关键词资本下乡;城乡一体化;农户生计;可持续生计;生计模式中图分类号:F3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456(2019)02?0063?08DOI编码:10.13300/j.cnki.hnwkxb.2019.02.008我国正处于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发
3、展领域将成为长期趋势.学界将近年来工商资本涌入农村经营农业的现象称为资本下乡.受资本下乡影响,资本、土地与劳动力之间的配置失衡状态得到改善,农户的谋生方式、利益格局、发展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农户通过生计资本积累与重组来保障生计安全,转变生计模式以提升生活水平,生计策略选择呈现多元化趋势.然而,资本下乡为农户带来就业、增收机会的同时,也使其生产生活方式遭受冲击.农户可持续生计问题需要关注.可持续生计是指农户能不断维持甚至提高自己生活状况的资产和能力,它能保障农户在资本下乡中持续享受应有权益.资本下乡是城乡融合发展中市场驱动的必然结果,能够激发乡村发展的内在
4、活力.然而,资本下乡还受到政策利益、“土地诱惑”等多种因素影响,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有多重动机,这会给农户生计环境和生计资本带来哪些影响?如何引导农户在资本下乡中获得可持续生计?这些都是在资本下乡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亟待回答的重要问题.学界关于资本下乡对农户生计的影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资本改造小农.现代化的[1][2]农业开发项目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繁荣,资本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与就业;资本利用资源优势对传统农业加以改造,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提高了农户的组织化程[3][4]度;资本下乡通过提供就业机会等途径引致农户劳动效率提升,
5、优化农村弱质劳动力;资本下乡有利于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土地从保障功能向财产功能转型;资本下乡也能催生“新型职业农[5][6][7]民”阶层的现代化转型,以及推动村治主体的多元化.另一种观点认为资本消灭小农.资本下[8][9]乡对小农具有挤出效应,会威胁农民生计与社会稳定;土地流转是被动员、被操纵的结果,这带来[10]农民就业、社保等一系列问题,增加了转出土地农民的货币性支出,导致农民生活质量相对下降;[11]流转土地后资本经营存在雇工难、管理难的问题,在市场规律下容易造成亏损,增加了农户生计风险;基层政府出于政策考虑,亦倾向于将资源分配给有一定规模
6、的大户,形成农业发展的“去小[12]农化”.收稿日期:2018?09?2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本下乡过程中农民利益保护机制研究”(15CZZ033).作者简介:李云新(1984G),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城乡发展与基层治理.64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140期)已有研究偏重于资本下乡对农户生计影响的静态阐述,少有动态分析.生计资本有限性和生计[13]策略单一性是农户贫困的主要因素,外在环境是农户生计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在面对社会发展的不可抗拒因素时,生计的脆弱性决定了农户应对外来风险冲击的手段十分有限.本文将结合在湖北省
7、E市的实地调研,运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深层剖析资本下乡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及关键因素,审慎地提出构建农户可持续生计模式的建议.一、资本下乡对农户生计的影响1.对农户生计环境的影响(1)资本下乡优化了农户生计环境.一是逐渐淡化传统农民的身份特征,推动了农业专业化分工,增加了农民的发展机会.资本下乡加速了土地集聚,使得土地经营模式从分散化向规模化转型.农户自主经营农业逐步转向农民受雇于资本从事农业生产.完全流转土地的农民会进城就业,部分流转土地的农户则实现了务农和务工的兼业配置.二是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形成,推动农户资本联合.龙头企业作为资
8、本下乡的主要载体,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不仅解决了农户就业问题,更[14]辐射带动了当地农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