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以那”考

贵州“以那”考

ID:34536010

大小:415.8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7

贵州“以那”考_第1页
贵州“以那”考_第2页
贵州“以那”考_第3页
贵州“以那”考_第4页
贵州“以那”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贵州“以那”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育文化论坛2O1O年1期贵州“以那’’考李国栋(广岛大学,日本广岛7398522)摘要:“以那”不是彝语音译,而是苗语“na”的变音,本义为“稻”。它作为语言化石,记录了稻作文化西渐的足迹,传递着“夜郎”古国最原始的档案信息。关键词:“以那”;“na”;“ina”;“夜郎”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0)01—0047—04方叫“以纳”;赫章县珠市乡有个村叫“以那”;威宁一、“以那”不是彝语音译县还有个镇叫“迤那”。那么,这些“yina”又该作何解释呢?是小“水沟”?还是大“河”?20

2、09年8月,笔者去贵州省织金县考察苗族传按照彝语语序,形容词应该放在它所修饰的名统文化,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那里有一个镇叫“以词之后。因此,“以那”的“那”确实可以看作是修饰那”。“以那”这个汉语音译地名引起了笔者极大的名词“以”的形容词。但是,如果这个“那”果真如此兴趣。的话,那它首先应该是词义明确的,不可能产生连现在很多人认为“以那”是彝语音译,但具体到“大”和“小”都区分不清的歧义。鉴于此,笔者怀疑“以那”的彝语本义,解释又各不相同。有的学者认“以那”根本就不是彝语音译。包括“以那”在内,发为:彝语“以”(yi)为“水”

3、意,“那”(na)为“黑色,浩音为“yina”的上述地名现在虽然多出现于彝族居住大之意”,所以“以那”的本义就是“水深水多的地区域,但彝族并非贵州土著,在其迁入贵州之前,仡方”¨。但是,织金县以那镇的官方网站却说:“‘以佬族世居此地。因此,贵州的许多古地名并不能以那架’系彝语译音,意为水沟后面或河后面。为彝后代的民族居住区域来判断,我们需要把视线投向族以那家住地,故名。”【2在官方网站上,“以那”虽两三千年以前的上古时代。然被解释为水,但这条水也许是“水沟”,也许是“河”,“以那”的“那”并不确定为“浩大之意”。以二、“那”的

4、含义那镇确有一条“依那河”,该网站介绍说,“镇人民政府驻地以那架”就在“依那河西面1公里山间坝子“以那”的“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带着这个中”。但是,倘若按照以上解释,这条“依那河”到底疑问,笔者查看了贵州邻省的地图,并发现湖南省邵是理解为“水沟”好呢?还是理解为“河”好呢?“水阳市洞口县有“那溪”乡,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仙沟’’与“河”之大小区别是再明确不过的事了,难道湖镇也有“那溪”乡;四川省泸州市有“纳溪”镇,云彝语“以那”连这一点都表述不清楚吗?其实,在贵南省玉溪市新平县平甸乡还有“纳溪”村。从字面州省西部还有许多地方

5、叫“yina”,只不过所译汉字上就可以知道,这些“那”或“纳”都与溪流有关,而稍有不同而已。例如,六枝特区月亮河源头有个地且都是非汉语“lla”的音译。其实,贵州省织金县以收稿日期:2009—12—07作者简介:李国栋(1958一),男,北京人,日本广岛大学外国语教育研究中心教授,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客座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篁JIaoYtAWenHuoLunTan那镇的“那”肯定也与流经该镇的“依那河”有关,词香树”明显具有祭祖招魂、求祖保佑的含义。根据义用法当与上述地名中的“那”或“纳”相同。所以,米延仁

6、志先生的发现,同时结合苗族的“枫香树”崇“那”不可能是后置性彝语形容词。拜,我们则可以作出以下的推断:城头山遗址很有可笔者个人认为,“以那”的“那”是苗语,名词词能就是6500年前统治湘西乃至整个长江中游的某性,本义为“稻”。苗语“稻”有两个发音,一个是个苗族古国的都城;作为一个部族,苗族恐怕就是在“na”这个时期形成的。,另一个是“nei”。稻作文化起源于长江中游,12000~14000年前从10000年前起,稻作文化逐步在长江下游发的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吊桶环遗址以及湖南展起来。浙江省浦江县的上山遗址(7500—100

7、00省道县的玉蟾岩遗址为我们提供了确实的佐证。年前)、萧山市的跨湖桥遗址(7000—8000年前)、余《战国策·魏策》云:“昔者,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之姚市的河姆渡遗址(5500~7000年前)、杭州市的良波,右有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渚遗址(4200~5300年前)等等,这些稻作遗址为我“三苗”即苗族之古称,“彭蠡”即“鄱阳湖”。《战国们展示了一条完整的证据链。长江下游是古越人生策·魏策》如是说,而最早的三个稻作遗址又恰好活区域,但古越语却称“稻田”为“na”,汉字作“那”位于鄱阳湖附近和洞庭湖水系的湘江流域,

8、因此,笔或“纳”。因为先有“稻”才会有“稻田”,所以笔者认为,古越语的这个“na”肯定是由苗语“稻”音“na”者认为是苗族最早创造了稻作文化。当然,在演化而来的。也就是说,古越人的稻作文化肯定是12000年以前苗族还没有形成,所以我们也许应该由苗族那里传来的。称那些开始耕作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