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大西安的框架与发展机制_段汉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西部地区规划研究WESTERNDEVELOPMENT【文章编号】1002-1329(2001)12-0042-05*大西安的框架与发展机制段汉明张刚【摘要】通过分析西安城市的历周、秦、西汉、隋、唐五个朝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今天,西史与现状,指出西安城市发展的代。作为城市生成场的关中中安、咸阳同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不利因素,提出大西安的主体框部,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城,只是分别代表同一城市不同架并从城市之间、关中城市群南屏秦岭,北连北山,沃野千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地域划分带、中国中西部北方地区等多个里,从考古资料可知,这个
2、区域(如明咸阳),不利于展示城市发层面,探讨大西安发展机制和发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密集的地区,展历史的完整性、连续性和继承展目标。今天位于这里的所有村庄和城性。【关键词】主体框架;发展机制;镇,几乎都建在古代遗址上。在西安、咸阳在空间联系上,发展目标;大西安地理形势、经济基础、交通条件仅是一水之隔,经济交流十分频APROPOSEDFRAMEWORK等方面,均具有生成特大城市的繁,但作为陕西城市规模序列中ANDTHEDEVELOPMENTMECH-条件,结合西周、秦、西汉、前两位的城市,在各自的发展进ANISMFORTHEGR
3、EATERXI'隋、唐等建都时的政治、军事形程中,城市发展目标、发展战ANREGION势和社会状况,造就了西安这个略、发展方向、性质等都是各不DUANHanming,ZHANGGang辉煌灿烂的文明古都。相同的,未能形成整体的规模效ABSTRACT:Thispaperanalyses从周文王修建丰京至今的应,在各自行政区划之中,呈分thehistoryandstatusquoofXi'3000多年中,城市在西至大王离的、各自独立的发展状态,从an,pointingoutthenegativefac-镇,东至马额镇,北至泾
4、河,南产业配置、结构调整、两个城市torsforthedevelopmentofXi'an.至秦岭北麓的地域内移动着,经的规划布局,到建立西北地区国Italsoexploresthedevelopment历着一次次生成———发展———兴际性城市等多个层面,都处于不mechanismandtargetofXi'anat盛衰亡的过程,描绘着城市自身利的境地。尤其是两个城市的接multi-levelsofthetownsand的时空曲线。壤地带,本是我国城市中古遗citiesinthemid-westpartof今天这个区城内
5、有特大城市址、古墓葬等文物资源最为丰富Chinabyraisingtheframeworkof一座(西安),中等城市一座的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市场潜theGreaterXi'anRegion.(咸阳),小城市二座(长安、临力极大,也是两城市间交通最为KEYWORDS:GreaterXi'anRe-潼)。从城市的分布状况和发展繁忙的地区,是西安与西北地区gion;developmentmechanism;形态来看,咸阳、长安已与西安联系的主要通道,但现状却是土developmenttarget城市相连,距离稍远的临潼在地利
6、用类型复杂,用地布局混【中图分类号】TU984:F2911997年撤消县的建制,改为西乱,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建设无【文献标识码】B安市直辖的临潼区,成为西安市序蔓延,导致农业用地急剧减的组成部分。少,文物保护更加困难,实际保1历史、现实与理想从城市历史延续的角度分护范围不断缩小,环境日趋恶1.1历史与现实析,无论是秦都咸阳,还是汉、化,城市社会问题突出,未能形西安是与雅典、开罗、罗马唐长安,都是西安城市历史的一成良性有序的发展。齐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在中个组成部分,更不用说城市外围长安县城紧靠西安市界,乃国历史上,先后
7、有西周、秦、西的秦陵、汉陵和唐陵。咸阳作为袭西汉、唐长安之旧名,历代县汉、西晋……隋、唐等13个王秦代的国都闻名于世,秦汉之址均设在长安(西安)城内,朝在此建都,历时1191年,做际,毁于战火,唐置咸阳县,仅1944年迁驻大兆镇,解放后迁为华夏统一的首都,经历了西是京城长安旁的小县,并非秦咸至今址(丰曲)。县城位于西安阳旧地[1]。今咸阳城址,始建于城市南北中轴的南端,从西安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金明嘉靖26年。明建咸阳,同样市现状形态看,已与县城南部文批准号:59778011。是长安旁的一个小县,仍是西安教区
8、相连。尤其是近几年教育2001年第25卷第12期42城市规划CITYPLANNINGREVIEWVol.25No.12Dec.2001年代始建北方向的陇海线以北、渭河以南的城东城地区,新规划的新筑组团即在此西两大范围内。在这样的地域空间限制块,现二下,无论是“有机疏散”还是环路外侧“丛簇模式”都无用武之地,只已被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