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缪文惠出纳谏与止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纳谏与止谤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譬喻(pì)悬赏(yuán)盍试(hé)亵渎(xiè)B.止谤(bàng)箝住(qián)土壅(yōng)磊落(lěi)C.纳谏(jiàn)俯视(fǔ)龙鳞(líng)委婉(wǎn)D.醇酒(chún)弥笃(dǔ)暴虐(nüe)贻误(dài)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借鉴 蔽病 天网恢恢 赤心耿耿B.拢络 放逐 门庭若市 从谏如流C.讽谏 篇辐 饶有情趣 截然相反D.琐事 陡转 白费口舌 义正词严3、下列各项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
2、是( )A.责无旁贷:推卸文过饰非:掩饰B.贻误工作:遗留甚于防川:江海C.仗势凌人:欺侮饶有情趣:宽容D.掩卷沉思:试卷盍试为之:何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动人,它的意义,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A.因为所以而且由于要是再那B.所以因为还因为假如再便C.因为在于而且在于即使也更D.之所以不仅由于也还因为如果也那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3、的一句是()A.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B.如若不信,盍试为之?C.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D.这种构思、这种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我们要加强文化课的学习,否则你们的专业课业学不好。B.谁也不能否认优异成的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C.他已经阑尾炎很严重了,大夫几次劝他手术,他就是不答应。D.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可以在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中有所发展。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且得体的一句是()A.你和我小学毕业时的合影,我一直惠存着。3B.你寄来的使用说明书,我
4、有几个地方不明白,特来信垂询。C.我的一首小诗在《诗刊》上发表了,现抄寄给你,请指正。D.你稿子上有几处不大通畅的语句,我大胆加以斧正了。8、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眼看着就要拆迁,可老爷子就是不肯挪窝儿,安土重迁,人之常情啊!B.从此以后,你可要安分守己,再别胡行乱闹了。C.电影中的几处看上去是闲笔,实际上都是匠心独运之处。D.入学教育初见成效,新生们个个奉公守法,没人违反校纪校规。二、阅读理解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
5、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因此,对这位
6、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也赞赏他的。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何等,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
7、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及其更也,人皆仰之()面刺错误()国泰民安()行为万世师()从谏如流()2、文中引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A.人人都有过错。B.人有过错,谁都能看得见。C.有错难免,改了就好。3、文段中的“美芹之献”的意思是。34、第一段话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有。5、从下列选项中选出
8、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横线处()A.赤心耿耿智慧气度风度光明磊落B.忠心耿耿智慧风度气度磊落胸怀C.赤心耿耿大智风度气度磊落胸怀D.忠心耿耿大智气度风度坦荡胸怀6、文中引用比干、屈原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7、第两段文字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从文字中可看出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