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大类招生下非化学专业《 分析化学》 课程分类教学模式探索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37卷第3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3月Vol.37No.3JournalofSouthwestChina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Mar.2012文章编号:10005471(2012)03015106大类招生下非化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分类教学模式探索①陈时洪1,梁大明2,王冬梅1,张明晓1,叶勤11.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重庆400715;2.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重庆400715摘要:针对高校非化学专业《分析化学》基础课的教学现状,结合西南大学大类招生和本科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提出
2、了以专业为分类依据的《分析化学》课程分类教学的新模式.该模式符合素质教育的原则,符合因材施教和因需施教的理念,符合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可为大学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关键词:教学改革;大类招生;分析化学;分类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分析化学》课程一直是农科类、工科类和药学类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为深化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文针对高校非化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西南大学大类招生和本科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探索大类招生下非化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的分类教[1][2]
3、[3][4]学模式.目前,人们对大学本科的物理实验、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等课程的分类教[5]学探索较多,蒋晓玲对我国法学本科分类教学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索和研究,但有关大学基础化学课程分类教学模式的研究报道很少.1《分析化学》课程实施分类教学的必要性1.1分类教学符合本科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中强调,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要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对非化学专业《分析化学》课
4、程实行分类教学有效贯彻了上述政策,并且也完全符合西南大学以分类指导为特色的教学改革目标.1.2分类教学符合本科大类招生改革的实际需求按学科大类招生是我国高校招生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西南大学部分学院已经实行大类招生.在这种新形势下,《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原来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各个专业对《分析化学》教学的新要求.以资源环境学院为例,《分析化学》不再是该学院的专业必修课,开课时间也从大一下期移至大三上期.1.3分类教学符合本科教学现状的需求1.3.1分类教学符合生源现状的实际需求在新的形势下,高等院校的生源组成渐趋复杂,生源质量相对下降,不同生源的差
5、异逐渐拉大,不同①收稿日期:20110902基金项目:西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2010JY018).作者简介:陈时洪(1971),女,重庆荣昌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分析化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52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http://xbbjb.swu.cn第37卷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发展方向各不相同,这促成了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多样化.但扩招后教学资源紧张,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只能实施大班授课,难以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而现行的《分析化学》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都是统一的,教师和学生基本上没有选择的余地
6、,这种统一的教学模式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教师白费力,学生不受益”的尴尬局面屡见不鲜.1.3.2分类教学符合不同学科专业对分析化学知识的多样化要求以西南大学为例,该校目前共有10个院系的20多个专业开设《分析化学》课程,为了收集与分类教学模式设计和实施相关的资料,笔者于2011年5月在开设《分析化学》课程的20多个专业、4个年级中开展了广泛调研,共发出1600份问卷,收回1513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3.6%的学生认为《分析化学》有必要实施分类教学改革;89.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分析化学》;根据就业的需要,70.1%的学生认为应加强实验技
7、能训练.调研中绝大多数同学对《分析化学》分类教学提出了以下建议:应根据专业不同实施分类,根据各专业与《分析化学》的联系有侧重地进行教学,同时多讲有针对性的例子,并在难度上有所区分,使理论更好地与实际联系,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因需施教.从调查结果看,各专业总体数据有明显差异,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关注电位分析法的比例明显更高(占70.8%,一般为50%~60%);对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关注,药学(51.7%)、生物技术(69.9%)和纺织专业(57.6%)的比例明显更高(一般为30%);对红外光谱法的关注,仍是药学(41.0%)、生物技术(42.2%)和纺织专业(45.5%)
8、的比例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