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关于我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调研报告

2018关于我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调研报告

ID:33268899

大小:49.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2-23

上传者:U-5734
2018关于我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调研报告_第1页
2018关于我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调研报告_第2页
2018关于我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调研报告_第3页
2018关于我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调研报告_第4页
2018关于我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调研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8关于我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调研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2018关于我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调研报告为加快我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程,如期全面实现脱贫目标,前一段时间,我们深入永昌县部分乡镇及贫困村、贫困户,实地调研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情况,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我市共有贫困人口2285户7300人,其中永昌县1579户5200人,金川区706户2100人。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永昌县沿祁连山浅山区7个乡镇32个村,15个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和1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在永昌县。经过前两年集中攻坚,2015年全市共减少贫困人口1874户5900人(永昌县1168户3800人,金川区706户2100人),贫困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628.6元(永昌县5626元,金川区8846.24元),永昌县达到“插花型贫困县”摘帽条件,1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退出13个,2016年计划将剩余的411户1400人全部脱贫。目前,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2户847人,其中:上年未脱贫163户545人、需要巩固提高89户302人;一般贫困户184户633人、低保户68户214人。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通过调研,在省上“1+17”及市上“1+9”精准扶贫方案的统领下,各级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及帮扶干部倾心倾力谋划思路,整合资源精准帮扶,综合施策破解难题,重点在产业支撑、项目带动、资金支持、功能配套上精准发力,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认真开展扶贫对象识别,基础工作扎实有力。通过开展全市精准扶贫大调研,按照“脱贫出、返贫进”的动态管理原则,扎实开展建档立卡工作,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深入分析致贫原因,科学区分贫困类别,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完善规范建档立卡资料,提高了帮扶工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深入实施“853”挂图作业,按照省市的统一标准要求,各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设立了精准扶贫挂图作战室,制作了平台建设“八个准”、村级作战“五张图”和贫困农户“三本账”的脱贫攻坚“853”挂图,逐项明确了扶贫攻坚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既达到了阳光工作、公开透明、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的目的,又做到了各项工作任务一目了然、推进不拖延、落实见成效。 (二)大力培育富民多元产业,增收途径各具特色。各贫困村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的重要途径,因地因村制宜确定脱贫致富思路,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多元增收产业。一是特色高效产业带动脱贫。在浅山冷凉灌区重点连片发展食用菌产业,在井河混灌区域重点连片发展日光温室,并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大力发展舍饲养殖,建成了以山头庄村、何家湾村为代表的设施农业基地和头坝村、西湾村肉羊养殖为代表的设施养殖基地,较好地实现了以产业连片开发带动区域贫困农户整体脱贫。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脱贫。在集中连片发展设施农业等特色高效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发展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形成了以毛家庄村、七坝村“入股分红+土地流转收益+务工收入”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脱贫模式,稳定增加了农民群众的财产性收入。三是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脱贫。实施生态旅游扶贫建设项目,改善乡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优先吸纳贫困户参与项目建设与经营,建成了金川东村、毛家庄村、永安村等以乡村客栈、农家乐和休闲观光为主的乡村旅游景点,使乡村休闲旅游成为惠农富农的新兴产业。 (三)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坚持把夯实农村基础作为重中之重,积极回应贫困群众需求,整合项目资金,集中力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贫困村水、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新改建、维修渠道717公里,推广滴灌、管灌等先进节水技术2.4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8.3万亩;铺设农村道路152公里;新建集中居住点20个,改造农村危旧房3660户。积极稳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完成了焦家庄乡骊靬村104户、328人整村搬迁工作;编制完成《永昌县红光园艺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总体规划》,逐年对新城子、红山窑等乡镇的541户1832人贫困人口实施搬迁,目前已向省财政厅上缴红光园艺场先期出让金1000万元,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四)强化财政金融政策支持,融资难题有效破解。坚持把金融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千方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创新融资扶持。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市、县财政出资3500万元,组建成立了永昌县扶贫开发担保有限公司,累计为3408户贫困户担保发放贷款2.22亿元,市级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双联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村产业发展和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大市级财政贴息额度,将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每户5万元标准提高到8万元,并建立贫困户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为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8万元以下、3年以内的政府贴息小额信用贷款,共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5350.7万元。二是整合资金扶持。统筹整合市级财政每年列支的双联、菜篮子、草食畜、农业产业化等专项资金6600万元,打包重点投向永昌县,支持贫困乡村加快发展。同时,整合各部门涉农项目资金2.04亿元,实施了涉及种养业、乡村道路、危房改造等方面的扶贫项目200多个,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三是建立基金扶持。分层次建立了乡镇双联帮扶基金和村级双联救助基金,重点用于支持农村项目建设和救助生活困难群众。目前,双联帮扶基金累计注资达到1194万元,实施双联强村富民项目52个,救助基金累计注资达到577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062户(次)。(五)不断完善民生服务保障,社会事业稳步推进。以满足贫困农民基本需求为落脚点,加大贫困村社会事业投入力度,扎实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大力实施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等文体惠民工程,着力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新建包括贫困村在内的“一村一场”40个、“乡村舞台”51个、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20个,其中投资180万元建成新型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6所,每个新型互助老人幸福院落实运行经费3万元,并配备公益性服务岗位1个,有效解决了贫困村独居、空巢、高龄老人养老难的问题。所有行政村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人均补助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月129元提高到现在的每人每月343元。 (六)健全完善帮扶工作机制,帮扶合力效应显著。实行了领导干部包抓责任制、驻村工作帮扶机制、联合党组织工作协调机制,并积极探索创新社会帮扶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强大的全力助推精准扶贫。全市有8466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10107户困难农户,15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长年驻村帮扶,先后选派69名后备干部到贫困村挂职锻炼,协调45家非公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帮扶,今年以来,全市联户干部累计进村入户48873人(次),解决群众急事、难事914件;开展义诊3896人(次),化解矛盾纠纷794起。三、存在的问题调研中,基层干部群众反映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贫困人口思想观念落后。随着各项帮扶政策的落实,贫困人口切实享受到了实物和资金帮扶的实惠,但也助长了一部分人“等、靠、要”的思想,不愿参加致富技能培训,不敢创业发展产业,不想借助帮扶力量自我发展,一味靠政府接济,“扶不富的穷人”这一群体在各贫困村都有相当数量,“扶志”任务十分紧迫。二是脱贫人口二次返贫现象不容忽视。经过帮扶和自我努力实现脱贫的人口,由于基础不够牢固,贫困人口脱贫抗风险能力弱,很容易出现因病、因灾、因学、因婚丧嫁娶等导致的再次返贫。三是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贫困人口中留守老人、肢残智残、重大疾病患者等失能人口居多,脱贫难度较大;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则因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经营能力较低,缺乏致富能力。这些人群的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如果没有针对性很强的扶贫措施,难以实现脱贫目标。 四是贫困户贷款渠道不畅。承贷金融机构在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发放过程中执行扶贫政策不到位,贫困户贷款被要求提供各种抵押和担保,手续繁琐,门槛较高,贷款困难。五是易地扶贫搬迁扶持力度不够。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只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对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同居住地需要同步整体搬迁的非建档立卡户没有扶持政策,贫困村中建档立卡户与非建档立卡户之间矛盾突出。目前,永昌县需要通过易地搬迁实现脱贫的农户有541户183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只有95户321人,占搬迁户数和人数的17.6%和17.5%。六是精准帮扶的视野不够宽。一些帮扶单位在帮助贫困村发展方面,对路、水、电、房等群众看得见、能见效的硬件建设帮扶力度较大,但对如何发展支撑群众持续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四、对策建议按照我市提出的“到2016年底消除绝对贫困人口,确保贫困群众2018年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精准扶贫的重点是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小康。要坚持把到村到户到人扶贫措施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起来、把当前脱贫与长远致富统筹起来、把增加即期收入与提高可持续创业就业能力统筹起来、把内生动力激活与外部有效帮扶统筹起来的“四个统筹”,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着力提升农民持续增收水平。稳定脱贫和加快致富,关键要靠富民产业的发展。通过加快“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做大做强特色农牧业,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向上争取扶贫开发项目,集中扶持贫困户发展以日光温室、食用菌棚、肉羊舍饲养殖为主的高效节水设施农业。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着力扶持发展专业合作社、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增收产业,带动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加快发展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家庭手工业扶贫等扶贫新业态,积极探索建立促进扶贫对象可持续稳定增收的门路渠道和长效机制,不断增加贫困户的资产性收益,根治贫困人口的脆弱性返贫问题。二是着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是增强贫困对象的造血功能。要教育培养贫困群众坚定战胜贫穷、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克服“等靠要”依赖思想,充分调动他们自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激活自我发展内生动力。要统筹考虑健康、教育、技能等层面的长期治本措施,使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高,最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就业脱贫和创业脱贫计划,要着力扶技扶智,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乡村旅游创业、农村电子务商等培训项目,提高贫困人口致富能力,力争使每户有劳动能力的家庭都能掌握一项以上的就业技能。 三是着力夯实农村发展基础。按照合理布局、协调推进的原则,有步骤、有计划地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构建功能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创新资金运管机制,建立逐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规范扶贫开发互助资金管理制度,综合运用多种政策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向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各类资源,优先解决贫困村道路不畅通、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信息化落后等突出问题,认真谋划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等重点项目,继续实施新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和改造整治,统筹抓好水、路、房建设,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大力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进一步改善农民群众居住环境。认真落实省上《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规划(2013-2018年)》,有计划有步骤实施移民扶贫搬迁;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户参与、金融支持的扶贫开发模式,以产业项目为载体,促进易地扶贫搬迁。 四是着力提升贫困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完善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扶贫工程,加快贫困村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向贫困村覆盖,切实织好网、兜住底、促公正。加快实施贫困乡镇农村寄宿制学校、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和贫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抓好贫困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等文体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城乡低保提标扩面工作,使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能纳入低保范围,实现政策性脱贫。建立健全覆盖贫困人口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临时救助制度和外出就业农民的社会保障跟进机制。五是着力破解农村发展融资难题。大力推进金融扶贫,建立贫困户个人信用档案,建立健全风险补偿和担保金机制,简化审批程序,确保有贷款需求的贫困户实现“8万元以内、三年期限、无抵押、无担保、全贴息”的贷款全覆盖,切实解决贫困农户缺资金、贷款难问题。加快推行农村房产权、林权、设施农牧业产权、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土地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健全完善扶贫开发担保融资机制。深化银政合作,强化政策支持,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在贫困乡村延伸服务网点,设立“三农服务终端(便民服务点)”。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丰富和创新金融产品,积极稳妥地扩大涉农信贷产品规模,解决贫困农户贷款难题。六是着力健全完善工作保障机制。加强村级班子建设,让战斗堡垒“强”起来,让村“两委” 成为引领群众加快发展的主心骨和领头羊。进一步健全驻村帮扶机制,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单位作用,集中力量,形成帮扶合力,打造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积极探索有利于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着力打造新的资金整合平台,统筹协调各项涉农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促进各类涉农资金之间的有效衔接。健全完善扶贫开发与贫困监测制度,及时掌握贫困动态,认真落实帮扶到户要求。完善扶贫资金投入监管机制,加强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跟踪监督,坚决杜绝截留、挤占、挪用扶贫资金,确保扶贫开发项目资金专款专用,真正用到实处。建立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完善考核办法,确保扶贫开发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一)基础设施改善,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2016年全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5.69亿元,比上年增加1.41 亿元,增幅达32.8%,组织实施各类项目300多个,受益农户2.3万户、11.35万人,同时整合各类资金46.59亿元,着力解决水、电、路、房等难点问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实施137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涉及搬迁人口4781户、2.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9万人;完成26个贫困村的农网改造任务,560个贫困村已实现动力电全覆盖;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96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786户;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127.8公里,村组道路硬化工程273.61公里,100%的建制村、70%的自然村实现了通沥青(水泥)路;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4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11万户、5.3万人的饮水不稳定问题。临夏县整合、筹集各类资金10.6亿元,集中实施了一批异地搬迁、道路硬化、危房改造等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变化大。永靖县通过“群众点菜、政府买单”的模式,近3年累计为一万余户贫困户每户落实1万元的扶持资金,此做法得到了国家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肯定,也得到了贫困户的称赞,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满意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二)产业扶贫带动,群众获得感明显提升为了确保贫困群众稳定持久脱贫,各县(市)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要抓手,因地制宜,一村一业,一户一策,培育了一批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强化技能培训,劳务输转成为贫困户增收的主渠道。坚持把劳务输转作为解决就业、促进增收的主导产业,以技能培训为重点,劳务协作为纽带,基地建设为基础,通过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完善协调服务机制,加强考核奖励机制,确保输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促进全州劳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2016年全州技能培训6.46万人,劳务输转50万人,劳务收入达到76亿元,占全州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 畜牧养殖规模逐步扩大,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全州把实施草食畜牧养殖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举措来抓,围绕牛羊产业发展这个重点,精心谋划、强化措施、使草食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截止2016年底,全州规模养殖户达到4.1万户,畜牧养殖总量达到862.3万(头)只,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1.7%。康乐县肉牛养殖量突破20万头,出栏8万多头,完成畜牧业增加值2.28亿元。东乡县做好“羊文章”,把养羊作为支柱产业常抓不懈,羊饲养量达到150万只,通过“种养加”结合,拉伸了产业链条,实施了“东乡手抓走出去”工程,共发展清真餐饮实体店1630家,带动群众就业2.7万多人。种植业持续发展,区域性优势产业带动明显。2016年全州完成全膜双垄沟播面积164.45万亩,其中涉及贫困村427个,贫困户5.28万户,完成蔬菜播种面积26万亩,油料播种面积26万亩,中药材播种面积8万亩,新增优质林果15万亩。永靖县的有机蔬菜、临夏市的花卉、临夏县的花椒和现代农业、和政县的啤特果、康乐县的中药材、积石山县的蛋皮核桃等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品牌,对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托“互联网+”行动,电子商务成为新业态。目前八县(市)建成乡级电商服务站53个,村级电商服务点176个。广河县注重电商与皮革、毛纺、服装、清真食品等传统商贸和贫困户个体加工深度融合,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2016年全县网上交易额达到7428万元,同比增长56%,安排了230多名贫困妇女在电商加工点务工。 旅游产业加速壮大,旅游扶贫成为新亮点。充分挖掘旅游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部分贫困户实现了脱贫。2016年全州累计接待游客11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7.8亿元。和政县大力发展旅游扶贫工程,成功举办了首届梨花旅游节、油菜花旅游节、鲁冰花观赏休闲乡村游等活动,2016年接待游客27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1.5亿元,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三)推进金融扶贫,群众脱贫的动力明显提升近年来,各金融机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金融职能作用,累计发放扶贫贷款100多亿元,其中:落实精准扶贫专项贷款44.69亿元,为10.5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贷款,发放率100%;建立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1078个,已发放借款16.45亿元,惠及农户14.2万户;发放双联惠农贷款36.33亿元,惠及农户3.88万户;发放妇小贷9.89亿元,惠及农户2.43万户。金融扶贫贷款瞄准了贫困户发展生产的薄弱环节,调动了贫困户创业增收的积极性,增强了其市场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信用意识,有效解决了群众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激活了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四)加强教育扶贫,群众脱贫的内力明显提升 我州在全省率先实现从学前教育到普通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免除课本、学杂、保教各类资金过亿元,切实减轻了贫困家庭的负担,有效调动了贫困子女上学的积极性。2016年,全州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80.04%、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1.5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5.12%,分别比2015年提高了5.24、7.12、5.12个百分点。全州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7.5年。共投入资金3.3亿元,有序实施了改薄项目;加快了农村幼儿园建设,2016年新增幼儿园282所,投入资金1.99亿元,实现2000人以上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78%;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通过免、补、贷的方式共资助学生17.51万人。所有资助项目均覆盖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学生,切实保障了贫困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贫困群众从根本上实现脱贫、改变命运增添了希望和信心。(五)开展社会帮扶,脱贫攻坚的合力明显提升全州通过广泛宣传、积极动员,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逐步形成了群众当主力、政府给推力、社会聚合力的精准扶贫工作格局。2016年,7个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帮扶的资金达4228万元,帮助引进资金521.37万元,实施了17个帮扶项目;厦门市共落实援助资金4721万元,实施协作项目24项;宗教界、临商乡贤等社会各界捐助资金4000多万元。通过一系列社会帮扶措施的落实,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入了活力,形成了全社会积极参与脱贫帮扶的强大合力。三、存在的问题尽管全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中央和省州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满意度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调研,我们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基础设施欠账大,贫困村面貌改善任务重。全州尚有2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的干旱山区和高寒阴湿地区,属于“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尤其是边远山区的“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仍然很大,远低于全州水平,村社道路还没有实现硬化,群众行路难问题突出,贫困户D级危房较多,仍有个别山区村的群众吃不上稳定、清洁的自来水,村容村貌还比较差,脱贫攻坚的难度大、成本高。(二)智力扶贫重视不够,贫困群众教育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州县市对控辍保学工作的长期性重视不够,通过抓教育促扶贫的理念和认识上还有差距,导致农村适龄儿童失辍学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普遍存在着适龄儿童特别是女童辍学率高的现象,尤其是贫困家庭越穷越不愿让孩子上学。山区贫困家庭中大学生、高中生比较少,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全州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全省低1.07年。这是我州脱贫攻坚的最大短板。部分群众依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习惯性接受“输血”扶贫。 (三)健康扶贫落实力度小,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突出。基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基础条件差,缺设备、缺人才,尤其是缺乏专业人才,医疗服务水平较低。加之分级诊疗的实施,群众患大病转院难、治疗期限长、报销比例低,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地方病、慢性病在我州农村发病率较高,贫困群众看病负担很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群体占有较大比重。健康扶贫工程的各项政策还没有落细落实,健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贫困群众脱贫。(四)产业培育层次低,群众稳定脱贫后劲不足。富民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业化程度不高,缺少龙头企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渠道狭窄,缺乏稳定的产业支撑。劳务技能培训尚未覆盖所有贫困群众,大部分群众缺文化、少技能,从事苦力劳动的较多,收入低而不稳,无法稳定就业,自我发展能力脆弱。(五)扶贫措施的精准度不够,工作实效与群众需求还有差距。个别地方工作基础不够扎实,仍然存在动态管理不够及时、贫困户进退识别不够准确等问题,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的措施落实不到位,甚至对致贫返贫的基础数据不清楚,州县乡村层层汇报存在因病、因学、因灾、因婚致贫返贫的问题,相关数据尚不清楚,个别地方还存在着急于求成的问题。四、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一是着力解决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我州山区特别是边远山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远落后于川塬地区,是今后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州县两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这些地方。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筹集、整合资金,聚焦薄弱环节,集中进行攻坚,持续加大对边远山区的投入,重点解决贫困村的水、电、路等问题,通村通社公路全部完成硬化,进一步改善供水设施,保障自来水的常年稳定供给。通过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使村容村貌发生明显变化,提振群众脱贫信心,增强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二是着力解决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问题。在基本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要重点下功夫解决贫困群众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问题。要坚持扶贫先扶智,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继续加大控掇保学力度,降低适龄儿童辍学率,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我州边远山区的贫困村人口大部分在1000人左右,山大沟深、居住分散,幼儿园建设更为迫切。在逐步实现2000人和1500人村幼儿园全覆盖的同时,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加大边远山区村幼儿园建设力度,使每一个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加大边远山区小学和初中连读的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合理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提质发展,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按照“精准到户、精准到人、精准到病” 的要求,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加大大病保险支持力度,实施更加精准的支付政策,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医疗救助等制度的衔接机制。建立贫困人口健康卡,对患大病和慢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分类救治。针对精准扶贫户中的特困家庭,州县出台相关政策,由政府出资参加医疗保险。稳步有序推进分级诊疗,切实减轻群众看病负担。加快贫困户危房改造,年内彻底消除1.7万户D级危房,改善群众住房条件。三是着力解决群众收入不稳定持续性不强的问题。要继续突出产业扶贫,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持续用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鼓励引导贫困群众合理选择农业规模经营、经济林木、养殖、商贸、旅游、家庭手工等生产方式,支持发展布鞋、刺绣等家门口的产业,坚持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组织化程度,延伸产业链条,让贫困户通过入股分红或务工增收,扩大贫困群众参与度和受益面。盯紧打造百亿产业目标,全方位加快发展劳务产业,加强劳务基地建设,强化对贫困户的技能培训全覆盖,培养一批有技能、有闯劲、头脑活、肯吃苦的劳务大军,坚持有组织输转和鼓励引导就近就业相结合,使更多贫困群众找到稳定的就业岗位,落实稳定增收的渠道,实现稳定增收、稳定脱贫。 四是着力解决扶贫措施不稳定数据不真实的问题。要保持扶贫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各相关行业部门的扶贫政策和措施都要突出精准,针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措施,切实做到因人因户因村施策,提高精准度和有效性。强化监督检查,发现问题严肃处理,防止急于求成,避免“数据造假”和“被脱贫”、“假脱贫”问题的出现。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加强对贫困户的教育引导,充分调动和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逐步消除“等靠要”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五是着力总结推广一批好经验好做法。注重典型的示范引领,认真总结各县市近几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现场观摩、互相交流等形式向全州进行推广,推动互相借鉴、互比共促。主要总结推广临夏市“以德扶贫”、东乡县布楞沟、毛沟整流域连片脱贫攻坚,临夏县达沙村以党建带扶贫,康乐县上湾乡马巴村集中脱贫攻坚,永靖县群众“点菜掌勺”、政府“配菜买单”,广河县借助互联网+的电商扶贫、和政县旅游扶贫、积石山县“村民知情大会”等经验做法;充分发挥我州清真餐饮的优势,继续加大扶持推广力度,进一步推动形成具有临夏特色的精准扶贫模式,加快全州脱贫攻坚进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