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238166
大小:60.3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22
《试论高职德育中的“五常”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试论高职德育中的“五常”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试论高职德育中的“五常”教育周旺东,贺文莲(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湖南娄底417000)摘 要:在高职道德教育中面临部分学生传统美德缺失的现状,应该以“仁、义、礼、智、信”为突破口,以“五常”素养夯实品德素养,让高职学院学生在“仁、义、礼、智、信”教育中追求自身的完善,养成“仁者不忧,义者不惧,礼者不虑,智者不惑”的完善人格。关键词:高职;道德教育;五常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4)04-0026-0
2、3 “仁仪礼智信”(“五常”)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其珍贵的遗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品牌”。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如何切实提高高职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我们认为,加强“仁义礼智信”教育是解决目前高职德育问题,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1 高职德育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异军突出,为我国经济发展输送的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坚持就业导向,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育,形成了有别于普通高校的独特目标和模式,但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重技能培训,轻道德养成;重
3、实用,轻伦理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高职学生因“五常”缺失,道德行为中存在种种偏差。具体表现在:1.1 “仁”的缺乏,导致人的兽化孟轲认为:“恻隐之心,仁也。”“仁”即“仁爱”,也就是承认别人的资格,把人当作人来爱。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旁若无人的说笑打闹,目无老师;课后大声喧哗,完全不顾他人感受,随时“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同学之间缺乏谦让,稍有不如意就拳脚相加,有的甚至出现极端个人主义的残忍的行为。人与人之间、与自然之间,缺乏真正的“仁爱”,因而个人主义思想潜滋默长,最终导致人的兽化甚至兽行[1]。1.2
4、“义”的丧失,引发人的异化孟轲说:“羞恶之心,义也。”即道义,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有的学生以学习认真为“笨”,埋头学艺为“呆”,尊敬老师为“拍马屁”,帮助他人为“傻”,他们以这样的笨、呆、傻而感到羞耻。他们心目中没有真、善、美的标准,对真正的真、善、美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厌恶之情溢于言表,心中的道义何在?这些美丑不分、善恶倒置的学生正是人的异化的一种[1]。1.3 “礼”的流失,诱发人的俗化盂轲说:“恭敬之心,礼也。”有的学生心中没有“师道尊严,父慈子孝,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基本礼仪之道。他们认为家
5、长的苦口婆心为“唠叨”,老师的教导为“嗦”,他人的劝导为“多余”。没有理会父母、老师、长者的一番苦心,又哪里有恭敬之心?平时口中脏话连篇,行为粗鲁无礼。“粗、脏、乱”成为他们独特的个性,也成为他们人际交往中最大的障碍。1.4 “智”的淡薄,导向人的愚化盂轲还说:“是非之心,智也。”即智慧、见识,有才识、明道理[1]。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才能投入社会实践,才能有兴利除弊的是非能力。这也是墨翟所说“博乎道术”,道术即知识技能,博为广博,意为广泛获取知识技能。有的学生以基础差,不感兴趣,学不学无所
6、谓等为借口,课前不预习,课堂不学习,课后不复习。但他们想到自己的就业,就焦虑不安。孔子说“智者无惑”,而他们的惶惑正是“智”的不足产生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偏差。也与他们残缺的价值取向休戚相关。2 加强高职德育中“五常”教育的调控对策2.l 以“仁”化人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好恶乃人之生物本能,动物也能作出本能的好恶选择,但是只有“仁者”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所谓“好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情中有理,理中有情。才是最明智的决断。“人而不仁,如乐何?”由此看来,“礼”、“乐”只是形式的东西,“仁”才
7、是最为根本的内在的。教育的艺术就在于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让受教育者感受到人性的东西。只要教育者认识到这一点,在知识讲授过程中,就能自觉地实践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是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如在课堂中渗入这种克己爱人的精神内涵,则人与人之间能融洽和谐相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蔚然成风,随处可见。“苟志于仁矣,部门无恶也。”只要心向往“仁”,就可以改恶向善并从善如流。首先,仁者必须积极地、主动地承担起对于他人和社会的义务。他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
8、也”,能做到“见利思义,见危受命。”仁者还必须坚强弘毅,因为他们要以天下为己任,并为此终身奋斗不息。正如“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但这里的个人发展不是只强调“自我”,而不管他人的极端个人主义的发展,而是“己欲利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以完善人格为目标、和群体和谐一致的个人发展。同时,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传承孔子的“不怨天,不尤人”,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强调人类全体只有同自然和谐、持久的共存与发展,才能与自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