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999571
大小:55.2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8
《项目教学法在昆虫学课程中应用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项目教学法在昆虫学课程中应用探析摘要: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昆虫学教学中,以昆虫学课程中的知识点作为项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达到教学目标。项目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提高昆虫学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专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和进一步深入探讨。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昆虫学;课程教堂;应用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3)13-159-02昆虫学是动植物检疫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了解昆虫、掌握昆虫特性、明确昆虫行为活动的内在机制,以便为有害昆虫种类的鉴定与检测等后续学习打好基础。该
2、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通常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之间采用叠加式方法,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如何提高昆虫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和效果,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1项目教学法的内涵项目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教学/科研项目,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项目教学法源于德国的职业教育[1],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培养综合能力和素质为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亲自参与一个项目的
3、完成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学会处理问题、解决困难的本领,进而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改变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教师的“讲授”过程与学生们的“学习”过程围绕一个具体的项目展开,完成项目的过程即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该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任务分工和管理,提高了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体验团队合作精神,养成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进而体验创新过程的苦与乐。2项目教学法在
4、昆虫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项目教学法以学生参与项目的方式进行课堂理论教学,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技能更好地运用于实践,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和查阅文献的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打好基础。项目教学法在昆虫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一般分为5个基本步骤:第一步:确定项目任务(教学目标)。即教师将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以“项目”的形式传递给学生。每个项目的内容都源于昆虫学的知识点而展开,各知识点之间又具有相关性。例如昆虫化学通讯中的互益素这一知识点,可分为互益素的提取和鉴定、互益素对昆虫的行为测定两个子项目。第二步:学生
5、在教师指导下,组合成各个项目小组,制定项目计划,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选题背景,除了介绍理论知识外,可以增加实地调查环节,提高项目的趣味性。如根据互益素的两个子项目,将学生分为两组,每组选出组长和副组长。这一阶段学生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查阅相关信息和国内外研究的最新动态,各组制定项目方案,并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第三步:教师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初步确定较好的方案。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学习、沟通和合作,以实施项目来完成教学任务。方案确定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准备试验材料,调试仪器设备,按照设计好的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并且小
6、组间相互学习。如实施互益素两个子项目的两个小组,先相互协助、各自完成本组的实验,然后两组间展开讨论,深入进行探讨。互益素的提取与鉴定是对昆虫进行行为测定的基础,这两个子项目之间有何联系,又能得出什么结论,值得学生深入思考。第四步:检查评价,学生以学术论文或者实验报告等形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自己进行阐述和评价,而教师加以点评,以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工作的同时,指出其中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第五步:项目完成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及时归档⑵。项目教学法在昆虫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步骤与内容,以昆虫化学通讯中的互益素为例加以说明,详见表1。3小结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到实
7、践性较强的昆虫学教学中,不仅丰富了昆虫学教学的内容,也是昆虫学实践教学的创新。项目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对提高昆虫学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专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和进一步深入探讨。参考文献[1]王莉娜,张好强,贾晓鸣.特种加工课程项目教学法[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2):102-104.[2]姜春红.项目教学法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29(1):35-3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