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931638
大小:56.69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17
《语文课堂提问应注意几个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语文课堂提问应注意几个问题【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恰当提问,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注意的问题是提问的原则、提问的时机和及时给予学生答案的恰当评价。【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原则;内容;时机;评价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善于在课堂上运用“提问"来启迪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手段、方式和方法的更新,使更多教师对课堂提问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在认识上有所深化,在实践中讲求实效。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
2、谈我对语文课堂提问应注意的问题的粗浅认识。一、课堂提问应坚持的原则1•科学性。科学性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吃透教材。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其认知水平,即正确认识学生并科学地估计他们的知识和智力水平,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教材内容要熟悉,理解其深刻内涵,教师提问的语言要规范,简明握要,针对性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2•启发性。精心设计的问题要重视思考型、鼓励启发型和开放型的问题,轻视记忆型、检查型、封闭型的问题。好的提问应该富有启发性,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感受祖国语言文字
3、的魅力,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启发学生提出新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去揭示问题,探索语文知识、发现语言规律,体会一个探索者的成就,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3•创造性。指关注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反应。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创造性应是有效性中含金量最高的指标,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品质灵魂。语文学科是人文性最浓的学科,最好的问题大概是没有完全明显的答案的。这样的问题常常带有假设性,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使他们保持对语文的喜爱。4.适
4、度性。包括适度、适时、适量。适度,是把问题提得准、提得富有启发性。要根据具体课文内容,提问难易适度,选择不同的对象,对语文基础知识内容提问时,可面对中、差生,而对知识难度较高的提问应对优、良生。每一堂课的提问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生。那怎样才算是适度呢?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让学有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的懈怠。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适度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
5、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促使学生通过努力取得的成果,学生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语文的兴趣。5•适时性。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擀不发”,当学生处于“愤1■非”状态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要尽可能恰当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自己推敲出新知识的结论时,会感到无限的欣慰。二、课堂提问应把握时机“疑为思之始”。问题是思维
6、的起点,问题是创新的先声。课堂问题设计的前提是"疑”。从"疑”入手,给学生营造一个适于探究的学习氛围,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时空中思索、辨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的创新。准确把握时机,从“疑”入手,还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在有疑、追疑、思疑、释疑的过程中,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探究动力。1•在关键处设点。所谓课文的关键处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关节点;二是指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关节点
7、设计出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就能提示中心,并且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所谓难点,其实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就此提问往往能引起学生思维,产生认知的兴趣。如在讲《孔乙己》时,针对课文的难点,问学生: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不同的含义。其中有些人是以哄笑取乐。想一想:为什么那些人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嘲笑、取乐呢?学生答:“他们缺少起码的同情心。”学生这样答,反映他们的思路是从现代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来思考的。我及时引导深思:"学生们再想想,周围的人,特别是短衣帮,生来就是这样冷酷无情吗?”这就暗示了深思的路线:应从社会存在和
8、人们主观意识之间的关系来考虑。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人们麻木不仁,分不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意识不到自己同孔乙己一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反而以嘲笑更不幸者来取乐。2•要在文中看似矛盾之处设点。课文中有许多从表面看存在矛盾的地方,在此处设点,通过提问直接引进矛盾的对立面,其激疑效果非常好,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以《皇帝的新装》为例,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善良的老大臣、诚实的官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