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744572
大小:55.93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5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自信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互联网+”时代的文化自信研究摘要:文化自信是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文化主体性建设和文化自觉的高度体现。“互联网+”时代文化建设具有高度融合、共建共享、实时互动等新特征。增强文化自信应当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文化传播和共享方面的优势,推进中华文化主体性和自觉的建设,构建“互联网+文化自信”新模式。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主体性;“互联网+”;文化传播中图分类号:G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06-0080-05坚定“文化自信”是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项重要指导思想,是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生发的“第四个自信”,同时又是对之
2、前三个自信的进一步深化和概括。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作用尤为重视,认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也“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思考中,文化显然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是决定我们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败的精神内核,也是应对当前全球化视野下国际竞争的战略部署。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状态,“文化自信”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个体文化塑造和教育过程,不仅需要客观的文化资源整理和建设,同时更加需要国民主观的文化认同。一、文化主体性与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创
3、造了举世闻名的文化成就,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将一百多年前的“东亚病夫”建设成为当今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世界强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然而,❷S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并不等同于“文化自信”的形成。“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的认知,它代表着一种高度的文化自我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主体自身的感知,后者则表现为主体对外的文化形象呈现;前者是通过文化教育和熏陶实现的,后者则是在不断的文化传播和交流中形成的。“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4、,,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①,是一种主体对自身文化属性和特质的认同,是一种文化主体性;而文化自信就是这种主体性的展现。主体性是个体对自我的认知,是自我区别于客体、他者的主观意识。文化主体性是主体对自身文化身份的界定和认同,具体包括对传统文化的沿袭、文化生活的体认及其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等,是建构自我文化身份,形成国家、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根基。在现实生活中,文化上的主体认同感会远远超出国家、地域、时间上的限制。海外许多华人虽然已经离开中国本土多年,在国籍、政治身份上也不属于中国公民,但在文化上始终保持着中国文化的传统。无论是在传统节日的庆
5、祝,还是日常的饮食、交流、伦理、风俗等,都还有着中国文化的特色。这种高度的文化认同感是中华民族内部强大文化纽带的体现,也是我们倡导文化自信的心理支撑。强大的文化自信能够形成高度的文化主体性认知,增强世界各地中华儿女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团结国内外所有的积极力量,推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然而,文化主体性的塑造却非强力所塑,也并非一朝一夕的工程,它是能动主体自主选择的结果,依赖于日常生活中长期的文化浸润和教育。文化主体性与文化自信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文化自信的建设同时也意味着文化主体性的形成,而文化主体性的塑造也必然意味着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成为一种高度的文化自信。丰
6、富的文化资源是我们塑造文化主体性、培育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近年来,国家加快了对文化建设的部署,不断加大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力度,在古城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以及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文化的繁荣与健康发展并不仅仅体现在文化载体数量的增多或规模的宏大,还体现在社会对文化内容的尊崇和接纳,包括教育的普及、市民阅读的数量和水平、对传统节庆和价值观的重视等。当我们提及文化自信时,第一要务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一个文化资源真正能够广泛散播和接纳的社会环境。数量庞大的文化资源或产品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国家文化实力的雄厚,但如果
7、不能将其转化为人民生活之中的必需品,使文化真正为民所用、为民所享,文化自信就无从谈起。在当前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文化生活所占的比例仍显不足。目前我国经济总量虽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比重在2015年时仅占全部消费支出的4.8%,其中城镇居民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7%;农村居民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6%o②虽然近年来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数字相较于往年已经在稳步上升,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着不小的距离,且城乡之间对比也很明显。从阅读习惯来看,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58本③,而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文化大国的人均
8、阅读量却都在7到8本以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