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532912
大小:403.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2-11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82246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12月考试高三历史试题本试卷分为试卷Ⅰ和试卷II两部分,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管仲在齐国推行了“官山海”政策,通过垄断制盐业和冶铁业的运营,沉重打击了齐国的私营盐铁业,使盐铁业重新回到“工商食官”状态。这种做法的主要影响是A.恢复西周的“工商食官”政策B.推动重农抑商政策出现C.促进经济国有化政策的产生D.促进官营手工业的产生2.有学者指出,自秦代确立监察制度以来,单线垂直的监察体系就初具规模。这种以皇权为中心的监察体
2、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的相对独立、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据此,对监察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A.能够确保古代官僚集团清正廉明B.确保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科学化C.能够促进监察权力独立高效运作D.促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3.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被划分成十五个郡,实行郡县制;对燕、赵、齐、魏、楚等地,则分封同姓子弟与功臣,实行分封制。刘邦意在A.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B.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C.让郡县与王国之间相互牵制D.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
3、;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A.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 B.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C.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5、有学者认为,儒家对现实经验层面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理所当然的伦理道德规范,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有不可变易的价值。这说明,儒学长盛不衰是由于A.以血缘关系规范君臣关系B.以血缘关系规范社会秩序C.其观念植根于社会生活中D.宣扬要绝对服从君主要求6.田庄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考古发现的陶风车、陶水井、短辕一牛挽犁画像石、曲柄锄石刻、水利灌溉模型等都出土于
4、东汉豪强地主的墓中。这主要说明A.豪强威胁到个体经济的发展 B.汉代土地兼并日益严重C.当时厚葬风气逐渐盛行 D.田庄经济有一定的进步性7.有学者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 A.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 B.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C.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D.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8.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
5、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中国佛教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B.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C.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D.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9.记述出处戊戌,克安庆。壬寅,次湖口,败友谅于九江,克其城,友谅奔武昌《明太祖纪》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朱元璋)欲自将讨之,以问(刘)基。(刘)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自旦及暮不下,(刘)基请迳趋江州,捣友谅巢穴。遂悉军西上。友谅出不意,帅妻子奔武昌,江州降《刘基传》明年,友谅遣兵复陷安庆。太祖自将伐之,
6、复安庆,长驱至江州。友谅战败,夜挈妻子奔武昌。其将吴宏以饶降,王溥以建昌降,胡廷瑞以龙兴降《陈友谅传》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朝初期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实是A.陈友谅兵败投降 B.朱元璋讨伐陈友谅C.刘基智取安庆城 D.朱元璋兵败安庆城10.“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就此推断画横线处在内容是A.科举制度地主经济B.专制皇权商品经济C.官僚政治地主经济D.封建割据商品经济11.“怪石奔秋润,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晚唐诗人韩屋用生动的诗句评价一
7、位书法家的作品,描述了该书法作品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以下作品中与该书法作品书体一致的是ABCDA.王羲之《兰亭序》B.怀素《自叙帖》C.颜真卿《祭侄文稿》D.柳公权《玄秘塔碑》12.下表是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西学著作统计表。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B.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人文科学为主C.清政府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D.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13、清人李渔在评论元代杂剧时说:“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由该评论可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