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463001
大小:613.50 KB
页数:207页
时间:2019-02-06
《【5A文】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5A版优质实用文档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千古涛声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要点]一、通过黄河、长江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感的熏陶。二、体会同样写长江、黄河,但每一篇诗文的具体思想情感各不一样的特色。三、感受不同体裁、不同手法、不同语言个性的各篇作品的表达特色。四、了解长江、黄河的自然特性与作品内容之间的关系。五、努力写出与别人“不一样”的、表达你自己心灵之歌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一事。六、交流最“不一样”的新鲜词句,锻炼勇于当众说话的能力。1长江教学目标:1、细读课文,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
2、爱和赞美之情。2、体会本篇散文诗一唱三叹的表达特色。3、品味学习本文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和特点。重点难点:重点:品味、学习散文诗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难点: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时代的赞美之情。媒体准备: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长江图片、歌曲《长江之歌》磁带或光盘。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要求: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2、朗读全文,体会本篇的感情。3、搜集有关长江的古代诗词、歌词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示例。2075A版优质实用文档5A版优质实用文档在一千年前,有一个伟大的诗人在长江边上吟咏“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描绘了长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美。这就是苏东坡。长江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版图上最长的河流。但我们热爱长江、歌颂长江,却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空间的长度,更是因为它的悠久历史,它的博大情怀。所以,在我们祖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无数的篇章歌颂它、赞美它,把自己的情感——豪迈的、悲壮的、忧愁的情感洒向长江,让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洗濯自己的灵魂,倾听自己的情感。同学们收集了哪些有关长江的诗词?请大声念出来,在全班交流一下。(学生交流搜集的材料,并检查搜集情况)(播放《长江之歌》,并投影
4、展示有关诗词)长江是空间的大河,从西到东,奔流而去;长江又是历史的大河,从古代到现代,奔腾而来。在现代人的眼中,长江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郭风的散文诗——《长江》。(主板书:长江郭风)二、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12年,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又称“三年困难时期”,指的是1959~1961这三年的时间里,爆发在中国山东、安徽、河南、甘
5、肃等地的大饥荒。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极端困难)。我们的祖国和人民正经受着一次严峻的考验,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努力工作,去迎接祖国美好的明天。(散行板书:三年自然灾害)三、作者简介。郭风,原名郭嘉桂,祖籍福建莆田,1917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
6、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作品被译成俄文在苏联地区出版。2075A版优质实用文档5A版优质实用文档主要作品集有:散文集《山溪和海岛》《曙》《唱吧,山溪》《郭风散文选》,散文诗集《叶笛集》《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等。(散行板书主要作品名称。)四、检测预习。(一)给加点的字注音玫瑰()曙天()吹拂()哺育()舢板()驳船()堆栈()(二)解释词语(投影或板书):容
7、光焕发:脸上光彩四射。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停泊:(船只)停靠,停留。舒畅:开朗愉快,舒服痛快。五、一读:引导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正音。(二)学生讨论本文的思想感情。(学情预测:本篇的主题思想和感情比较明确。但学生的认识可能会停留在“赞美长江”上,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前提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从全文的角度来把握,尤其是最后两个段落。)(三)教师明确:本文界通过描写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板书:思想感情——赞美歌唱)
8、六、二读: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的语言美,初步体会一唱三叹的抒情方式和生动的修辞手法。(一)学生交流自己感受到的语言方面的体会。(学情预测:对修辞手法的使用,学生一般比较能够有直接的感受,可以由此入手整体感知,并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二)教师明确:本文的语言富有诗歌的美感,特别有清新激昂的魅力。尤其是反复手法的运用,营造了一唱三叹的回环效果,余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