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164313
大小:2.28 MB
页数:73页
时间:2019-02-01
《集美大学本科专业简况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附件2:集美大学本科专业简况表本科专业名称:轮机工程代码:081206所属专业类名称:交通运输类代码:0812所属学科门类名称:工学代码:08集美大学教务处二○○七年五月填表说明一、专业名称、专业类名称和所在学科门类名称及其代码按照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填写。二、本表填写内容必须属实。统计数据要准确无误、有据可查。有关成果及项目的证明材料请留底备查,不要附在本表后面。各学院应严格审核,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三、Ⅱ-3中的教研项目包括教改立项、教材、课件等。四、填写本表时,字体原则上使用小四或五号宋体。纸型
2、限用A4。装订要整齐。复制(复印)时,必须保持原格式不变。本表封面之上,不得另加其它封面。一、专业建设Ⅰ-1概述本专业创办、调整、改造的历史与现状,主要专业特色及发展前景;目前在国内同类专业中所具有的优势与不足。(★本页可续)自从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0年创办集美航海学校以来,1958年起开办海船轮机中专专业,1978年起开办轮机管理大专专业,1990年开办轮机管理(2000年更名为轮机工程)本科专业,已有49年办学历史,是国际海事组织认可的航海教育培训机构,也是我国高等航海类教育和船员培训的重要基地之一。本专业主要从事船舶轮
3、机工程领域应用技术研究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2003年9月取得“轮机工程”专业硕士点,2004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2005年3月获得福建省教育厅“轮机工程”重点学科。本专业的特色在于以诚毅为校训,长期以来注重复合型、应用性广的航海类技术人才的培养。体现在本科培养方案上,不仅履行国际海事组织IMO《STCW78/95公约》有关海船船员适任标准要求,而且追踪航运国际化对航海类教育国际化要求的最新动态,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含国际通用语言、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投入(包括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期望造就具备合理的知识、技能、素质结构的人才,制定
4、出能满足国际船员劳务市场和我国远洋船员市场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表现在与航运企业的长期紧密接触,共建人才实习基地,密切注意企业人才需求动态;体现在长期以来校、院两级领导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引进具有实船工作资历的适任轮机长,加以培养后成为本科教学的重要骨干力量之一或者作为实验室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鼓励现有持证教师定期上船进行必要的知识更新,同时也了解船舶轮机部管理级、操作级人才适岗性知识点需求的最新动态;“双师型”是广义的,不仅要求“双师型”教师占一定比例,而且也要求“双师型”实验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占一定比
5、例;体现在国内各航运单位对我校轮机工程本科人才的需求上和各航运企事业单位对我校输送的轮机工程人才的反馈上,历年来我校航海类人才供不应求,供与求的比例常常是1:8以上,企事业单位对我校航海类人才的满意率常常是名列国内航海类院校的前列,反映我校培养的学生重实际技能的培育,适岗能力强,敬业精神好。学院现有“现代轮机工程管理”、“船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能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四个学术研究方向。在学术带头人率领下,科研成果不断,研究项目范围涉及到船舶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能源与节能、电站与电气设备、液压技
6、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应用、环境工程及防污染技术等多方向交叉学科。通过学科融合,加快学术梯队建设和学科平台建设,引进和优化科研资源和师资队伍,不仅孵化和培育新的学科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和正在申报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二级学科硕士点,为申报“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奠定基础,而且通过现有“船舶工程技术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以及“船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研究力量的整合,可以为申报“船舶工程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省、市工程技术中心奠定基石,还可为申报“船舶与海洋工程”
7、博士点、“国家级轮机重点学科”的长远规划铺平发展的道路。本学科教育水平名列国内前列,就业率全省名列第一,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较本学科在四个研究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某些领域的科研项目研究和开发能力方面尚处于国内中等水平。本专业学生情况类别在校生数今年毕业生数近3年毕业人数本科106626074371Ⅰ-2“十一五”期间本专业的主要建设目标、建设内容与预期标志性成果。主要建设目标: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贯彻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方针,根据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航运国际化进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以及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有特色复
8、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利用和发挥资源潜力,合理办学,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加快学科深度融合和课程体系优化步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模块,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专业特色和专业社会特色建设,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