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读法的概念_范围与条件

ID:3201693

大小:41.7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20

校读法的概念_范围与条件_第1页
校读法的概念_范围与条件_第2页
校读法的概念_范围与条件_第3页
校读法的概念_范围与条件_第4页
校读法的概念_范围与条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校读法的概念_范围与条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7年5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May2007第3期JournalofAncientBooksCollationandStudiesNo.3校读法的概念、范围与条件赵逵夫(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摘要:本文对八十多年来校读法作为一种治学方法的形成过程和学者们对这个名称的使用理解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探讨,认为上世纪五十

2、年代以前多同文献学、校勘学混同与重合,六十年代初彭铎发表《古籍校读法》,对校读法的概念、具体进行的方法、涉及的范围作了论述,七十年代末彭先生又发表《古籍校读法与语法学习》,对校读法的作用等作了深入的论述。彭铎继承陈钟凡、孙德谦之说而加以发展,确定了校读法的基本形式,使校读法作为一种学习与研究古文献、古汉语的方法同校勘学、文献学相辅相成,鼎足而三。关键词:陈钟凡;校读法;彭铎;《古籍校读法》;《古籍校读与语法学习》;《文言文校读》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017(2007)03-000

3、1-04---------------------------------------------------------------------------------------“校读法”这个名称的提出,已有八十多年了,但人们对它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却很不一致。彭铎先生四十五年以前发表《古籍校读法》一文,以后又发表论文,并完成《文言文校读》一书,我以为已对有关问题作了完满的论述。但读了近十年来出版的这方面的论著,觉得这个问题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故就此溯源辨流,并对有关问题再作回顾,希望对校读法作为一种学习和研

4、究方法的确立有所小补,也作为彭先生这部书的小引。1923年陈钟凡先生出版《古书校读法》一书①,分叙例、古书之体制、类别、读古书之要旨、方法、校书之途径及其利弊等部分。这是近代第一次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校读法”这个名称。全书的立足点在解决如何正确阅读古书的问题,故论及文献学方面的有关问题,而以读古书之要旨、方法、校书之途径等为重点。虽说仍然是论读古书的常识与校书的方法两方面问题,但已同纯粹的校勘学相区别,也算为“校读法”确定了一个内容。1925年,胡朴安先生著《古书校读法》②一书,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讲释

5、书名、古书之范围、清儒校读古书之概要及校读古书根基之知识;第二部分《论校书法》分概论、真伪辨别、版本源流、目录论次,佚书搜辑、统系编纂,底本互勘、群籍钩稽、刻书、藏书诸问题;第三部分《论读书法》包括概论、文字通假、训诂异同、声音流变、语词辨别、章句离析、名物考证、义理推求、笃行所知、善于择师等内容。只从大的题目上看似是分论读书与校书两个内容,而实际上是讲了古典文献学的全部内容。1925年孙德谦著《古书读法略例》一书③,其卷四之第一节即《书用校读例》。其中说:其法将如何?李善《文选·魏都赋》“雠校篆籀”注引《风俗

6、通》云:“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是可知书之贵用校读,因以得其谬误为主,惟称之为雠校者,非仅为一人事,盖一持本,一读书,竟如人之有怨雠者然。其法如此。但今第为读书计,既不必名为专家,亦无须两人相对,苟有志诵习古书,古书不能无谬误,要不可不用校读之法。下面又分条阐述校读之法,其第一条为“校读必多备副本”。文中说:要之既读古书,而欲用校对,则多备副本,其首务也。若恐别本难得,或一时无从购备,则读此书而不可通,疑其必有脱误,可随所见以校①商务印书馆出版。1925

7、年3版,1943年渝版第1版。②胡朴安《古书校读法》,安吴胡氏刊行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重版。收稿日期:2006-10-29作者简介:赵逵夫(1942—),甘肃西和人。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③孙德谦《古书读法略例》,有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本子传世。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曾影印出版。作者自序末署乙丑八月,则作于1925年。《自序》提到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并说:“于是不揆寡闇,条分件系,名之曰《古书读法略例》,拟立题目将二百通,凡俞氏

8、所已具者,则不复相袭。其纂述大旨,为前哲则在辨诬求真,为后贤则在息疑牖智。斯盖素所蓄积然矣。”读,原不必萃聚多本,始行详校。盖今所重者在读,特惧义理难窥,故不能不用校读之法耳。若果能副本全备,则更善矣。同时,文中也提出校读书应尽可能用好的版本,并可用相类之书,用实物(如有铭文之器物),用古类书,用古注以校读之,也可以综观原文之前后,并及上下文而以本书校本书。其中也谈到古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校读法的概念_范围与条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7年5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May2007第3期JournalofAncientBooksCollationandStudiesNo.3校读法的概念、范围与条件赵逵夫(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摘要:本文对八十多年来校读法作为一种治学方法的形成过程和学者们对这个名称的使用理解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探讨,认为上世纪五十

2、年代以前多同文献学、校勘学混同与重合,六十年代初彭铎发表《古籍校读法》,对校读法的概念、具体进行的方法、涉及的范围作了论述,七十年代末彭先生又发表《古籍校读法与语法学习》,对校读法的作用等作了深入的论述。彭铎继承陈钟凡、孙德谦之说而加以发展,确定了校读法的基本形式,使校读法作为一种学习与研究古文献、古汉语的方法同校勘学、文献学相辅相成,鼎足而三。关键词:陈钟凡;校读法;彭铎;《古籍校读法》;《古籍校读与语法学习》;《文言文校读》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017(2007)03-000

3、1-04---------------------------------------------------------------------------------------“校读法”这个名称的提出,已有八十多年了,但人们对它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却很不一致。彭铎先生四十五年以前发表《古籍校读法》一文,以后又发表论文,并完成《文言文校读》一书,我以为已对有关问题作了完满的论述。但读了近十年来出版的这方面的论著,觉得这个问题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故就此溯源辨流,并对有关问题再作回顾,希望对校读法作为一种学习和研

4、究方法的确立有所小补,也作为彭先生这部书的小引。1923年陈钟凡先生出版《古书校读法》一书①,分叙例、古书之体制、类别、读古书之要旨、方法、校书之途径及其利弊等部分。这是近代第一次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校读法”这个名称。全书的立足点在解决如何正确阅读古书的问题,故论及文献学方面的有关问题,而以读古书之要旨、方法、校书之途径等为重点。虽说仍然是论读古书的常识与校书的方法两方面问题,但已同纯粹的校勘学相区别,也算为“校读法”确定了一个内容。1925年,胡朴安先生著《古书校读法》②一书,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讲释

5、书名、古书之范围、清儒校读古书之概要及校读古书根基之知识;第二部分《论校书法》分概论、真伪辨别、版本源流、目录论次,佚书搜辑、统系编纂,底本互勘、群籍钩稽、刻书、藏书诸问题;第三部分《论读书法》包括概论、文字通假、训诂异同、声音流变、语词辨别、章句离析、名物考证、义理推求、笃行所知、善于择师等内容。只从大的题目上看似是分论读书与校书两个内容,而实际上是讲了古典文献学的全部内容。1925年孙德谦著《古书读法略例》一书③,其卷四之第一节即《书用校读例》。其中说:其法将如何?李善《文选·魏都赋》“雠校篆籀”注引《风俗

6、通》云:“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是可知书之贵用校读,因以得其谬误为主,惟称之为雠校者,非仅为一人事,盖一持本,一读书,竟如人之有怨雠者然。其法如此。但今第为读书计,既不必名为专家,亦无须两人相对,苟有志诵习古书,古书不能无谬误,要不可不用校读之法。下面又分条阐述校读之法,其第一条为“校读必多备副本”。文中说:要之既读古书,而欲用校对,则多备副本,其首务也。若恐别本难得,或一时无从购备,则读此书而不可通,疑其必有脱误,可随所见以校①商务印书馆出版。1925

7、年3版,1943年渝版第1版。②胡朴安《古书校读法》,安吴胡氏刊行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重版。收稿日期:2006-10-29作者简介:赵逵夫(1942—),甘肃西和人。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③孙德谦《古书读法略例》,有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本子传世。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曾影印出版。作者自序末署乙丑八月,则作于1925年。《自序》提到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并说:“于是不揆寡闇,条分件系,名之曰《古书读法略例》,拟立题目将二百通,凡俞氏

8、所已具者,则不复相袭。其纂述大旨,为前哲则在辨诬求真,为后贤则在息疑牖智。斯盖素所蓄积然矣。”读,原不必萃聚多本,始行详校。盖今所重者在读,特惧义理难窥,故不能不用校读之法耳。若果能副本全备,则更善矣。同时,文中也提出校读书应尽可能用好的版本,并可用相类之书,用实物(如有铭文之器物),用古类书,用古注以校读之,也可以综观原文之前后,并及上下文而以本书校本书。其中也谈到古人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