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的医学实践与理论doc

秦人的医学实践与理论doc

ID:31908218

大小:55.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1-26

秦人的医学实践与理论doc_第1页
秦人的医学实践与理论doc_第2页
秦人的医学实践与理论doc_第3页
秦人的医学实践与理论doc_第4页
秦人的医学实践与理论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秦人的医学实践与理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秦人的医学实践与理论田静春秋战国时代,秦人的医学实践日益丰富,涌现出一大批有名的医生。人们统称为“秦医”。他们医术高明,深得人们称赞。当时各诸侯国君主患病,都要请秦医诊治。在大量医学实践基础上,秦人归纳总结了其中防病、治病和养生方面的医学理论。这些医学理论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秦医及其医学实践春秋时代,战事动乱频繁,为医学实践提供了大量的探索机会。战争中士兵会不可避免地受伤和染上各种疾病,故医疗和及时救护成为必不可少之事。当时军队中已有巫医和方技,以救治受伤士兵。在民间,由于民众生活的

2、需要,为驱除疾病,求得身体健康的愿望迫使人们寻求治病的方法,从而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当时诸侯国都有各自的专职医生,其中秦国医生的医术十分精湛,所以《左传》中记载晋景公、晋平公生病都是向秦国求派医生。秦人医缓、医和因此被载入史册。这一情况表明,当时已有了专职行医视病者,而且各诸侯国之间的医事交流活动比较频繁,其中秦国的医学对其他各国影响最大。秦国的医学是在官府的直接控制之下,有名的医生均由政府支配。在春秋中期、秦国的医学尚未显示出有何特点。但至穆公以后,在这一领域中,秦国后来居上,在各诸侯国间居于先进

3、的行列。尤其至春秋末期,秦国成为当时医学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许多名医均出自这里,一些诸侯国统治者患病还要到秦国请医生。秦国医生的一些研究发明,在医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而其发现的病理,至今尚有一定影响。此外还有不受政府管辖的民间医生,战国时的扁鹊就是优秀的代表。他名闻天下,到处行医,到赵国,听说那里尊重妇女,应当“带下医”;到周天子都城,当地尊敬老人,就当“耳目痹医”;到秦国,因秦国人疼爱小儿,就当“小儿医”,随俗为变。这反映出战国时代医疗水平和社会需要已不满足于《周礼》中将医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4、四种的粗略划分,在当时已形成了更细的分科。关于春秋战国间,医之良者均在秦国的问题,马非百先生有过精辟的论述[2]。此外,秦国尊重医生,对医生待遇优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庄子·列御寇》记载:“秦王有病,招医,破痛溃痤者得车一乘,所治愈下,而所得愈多”,使各国名医纷纷到秦。因而《韩非子·说林下》引谚曰:“巫咸虽善祝,不能自祓也。秦医虽善除,不能自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秦医”已成为当时社会上良医的代称。(一)医缓、医和、医立句医缓是秦桓公(前603—前576)时期的名医。他不仅是秦的“良医”,而且在

5、其他诸侯国也有很大影响。公元前581年(秦桓公二十三年),晋景公得重病,在本国无人医治,于是“求医于秦”,秦桓公派医缓去晋为景公医病。《左传·成公十年》记载:医缓经过诊断后认为:“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即用药无济于事,治疗已经迟了。果然,不久晋景公吃饭时突然感到腹胀,赶紧去厕所,结果未及排泄,便掉在厕所里死去。医缓虽然没有救活景公,但他能十分准确地提前判断出不治之症,所以连晋景公本人也不得不承他是“良医”。由于医缓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膏肓”这个词,所以后人把“病入膏

6、肓”作为形容不治之症的一句成语。医缓不仅有高超的技术,而且具备科学家的实事求是精神,这一点在科学史上也是一种优良传统。医和是秦景公时期(前576—前536)的人。公元前541年(秦景公三十六年),晋平公有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经过诊断,医和对晋平公说:“您的病既非饮食不当引起,也非妖魔鬼怪缠身,而是贪恋女色、纵欲过度造成的。医药根本无法救治。若长期下去,早则三年,迟则十年,必死无救”。经过这一番诊断,晋国大臣也称和为“良医”,并“厚其礼而归之”。同缓一样

7、,历史文献上也只留下和一个人的名字,但他在医学方面的贡献却一直流传到今天,仍被人们享用。《左传·昭公元年》记医和语:“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其中的五色与五声即为后来治病时望与闻的内容。医和称阴、阳、风、雨、晦、明为六气,并指出六气的变化与疾病的关系。该学说认为:天有六种气候,派生为五种颜色,应验为五种声音,过度则生六疾。六气可分为四段时间,顺序而有五声的节奏,过度则生祸殃;阴过则生寒疾,阳过则生热疾,风过则手脚生疾,雨过则生腹疾,夜过则生迷乱之疾,昼过则生心疾,女事属

8、阳性而时在夜,如无节制则生内热患惑之疾。医和提出“阴、阳、风、雨、晦、明”六气失和而致病的理论,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六气失和”致病的理论,虽然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但其精神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并具有辨证思想。医和的这一基础理论,后来经过许多医学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成为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气,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学经典《内经·素问》的重要病理依据之一。直到今天,这种理论在我国传统医学中仍有重要价值。医立句也是秦之良医,约为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的人。据《尸子》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