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89788
大小:4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20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空中楼阁》。它是人教版2003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讲读课文。一、大钢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国当代诗歌散文的要求是整体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体会语言运用和艺术手法之妙处。品位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力图使学生对中国散文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本课《我的空中楼阁》就是当代中国诗歌散文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领悟本文托物言志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把握文章所
2、传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优美旋律和深厚意味,体会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人文目标:理解作者热爱自然,崇尚“独立、宁静”生活的情怀,让学生提高审美品味,构建健康人格。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着的人生追求。3、方法与过程:整体感知基础上,品味课文精彩语句,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1)、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正确的朗读是视觉、听觉与情感思维的全方位投入,使学生从优美的韵味和流动的气脉中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2)、比较鉴赏法:把本文的语言与《荷塘月色》中
3、的语言进行比较,体会。把本文与《陋室铭》就表现手法进行比较,使学生从中受益,从而深入理解和把握本文的美点。(3)、组织讨论法:鉴赏应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不可越俎代包。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提出疑问,经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解决疑问。强调学生的自主研讨,从而使学生完成对本课的学习。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要求,结合该文文体特依据本文在整册书、散文单元中的位置及点确立。(1)、教学重点:品位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习一些语言表达技巧体感。整知基础上,品味散文语言美。(2)、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
4、法,把握意境。指导形式对在“空中楼阁”中生活的“我”的形象,以及对“空中楼阁”中寄寓志的理解。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设计在进行正式上课前先布置预习:1、通读全文,初步把握文章的大意,回忆初中学过的《陋室铭》,结合其艺术表现手法,体会本文的语言美和艺术手法的妙处。同时给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注音释义。2、写出读后感。3、试着进行对本文的朗读,体会对散文朗读的技巧。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一座普普通通的山上,一幢平平常常的小屋。谁没有见过这样的景物,有什么文章可做呢?请读一读李乐薇先生的散文《我的空
5、中楼阁》吧!普通的山、平常的小屋到了他的艺术彩笔下,却幻化出幽深的意境,透露着无穷的情韵。这是一幅用文字描绘的淡雅国画,是一首感物咏怀的无韵诗。好,让我们一同来欣赏李乐薇先生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去欣赏李乐薇笔下的“陋室”意境。2、解题5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曾肄业于上海大厦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有情感。在《我的空中楼阁》着篇散文中,她引入现代派诗歌艺术,综合运用多项叠景,以幻觉、错觉,虚实相应等多种技法,致力于潜意
6、识和自我情绪的表现。使作品给人一种境界超然的空灵和遗世独立的超越感。3、整体感知本文(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正音。宁谧:(谧mì)安宁,平静。翩然:(翩piān)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缥缈:(piāomiǎo)也写作飘渺,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游目骋怀:(骋chěng)游目,放眼往远处看;骋怀:开怀。(2)、指定学生分节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并写出点评,同时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让学生讨论、交流)请同学点评并回答。明确:文章的基调是明快的、乐观的,要读出明快、跳跃的节奏来。对文注了作者情
7、感的句子,朗读是要加重预期,要读出语言的神韵,读出作者的陶醉感。(3)、指导学生初步交流阅读感受。(让学生交流,在班上发言)如,生:我读这篇课文,最直接的感觉,这好象是在北欧,是那种坐落在森林里,坐落在大海边那种欧式小屋。我喜欢设计,因此,我特别喜欢这样的风格。但是,我认为,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我们必须关注的东西,例如,家庭是我的小屋,我的父母对我十分的关爱;学校是我的小屋,我有友爱的同学和令我尊敬的老师。师:你这里说的好象是两回事,其一是遥远存在于我们的构想与设计之中的那样的“空中楼阁”;其
8、二是存在于现实中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学校。在这样的生活里,我们怎样构筑我们,的“空中楼阁”?要靠一份亲情,要靠一份友情,一句话,就是要靠一种真情来构筑这样的楼阁。对吗?看来,如果将来你学设计,一定很了不得,因为你关注到了设计之外的东西,那就是将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注入进我们的生活中去。(4)、设计四个大问题贯连全文。A、“我的空中楼阁”在哪里?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学生都能答出“在山上”。但具体一点,在什么地方的什么山上?学生就会无踪可寻。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开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