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794037
大小:64.17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18
《孟子的法律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6年烟台大学举办全国本科生法学论坛,鼓励学生参加。优秀的可与我合署名发表论文。高中毕业的三轮车车夫被南京大学破格招博。)第三节孟子的法律思想一、孟子与《孟子》“孟子与孔子走了相同的人生道路:教书、游历、著述,目的是救世,恢复儒家的正统地位。”?1.孟子未做官?2.“教书”宜改为“讲学游历”宜改为“游说”。二、“仁政之法”的理论基础孟子良法理论即“仁政之法”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解读教材上的性善论。便于统治、乐观生活;不利于监督权力,容易使人放松对人为恶的警惕)三、“仁政之法”的来源和内容(一)“仁政之法”
2、的来源是“先王之法”(二)“仁政之法”的主要内容1•“省刑罚”的刑事立法2.“罪人不孥”的刑事法律原则(解读教材44页上)3.“制民之产”的物权法制定原则4.“薄税敛”的财税立法四、法、理、孝的关系五、“民贵君轻”说与立法目的论孟子认为可以诛杀暴君。思考:为何孟子表达民贵君轻的思想后,我国长期流行的却是“官本位”观念?六、法律适用过程中慎选司法官吏与慎重对待死刑使能”与“徒法不能以自行”七、“治人”与“治法”的关系:八、守法思想(一)与民同乐与守法标准统一(二)最高当局守法:顾左右而言他九、“执中权时”的法学方法
3、论练习题1•下列关于孟子法律思想的认识正确的是A.孟子的良法论即“仁政之法”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A.孟子的性善论对中国法制的影响都是好的,没有不好的B.“仁政之法”的来源是“先王之法”C.“仁政之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省刑罚”的刑事法、“制民之产”的物权法原则、“薄赋敛”的财税立法2.典籍解析题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S:“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柯?”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4、“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孟子,离娄上》)“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君正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孟子•离娄上》)因此,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有一次,齐宣王问孟子:“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回答说「'于传有之。”齐宣王说:“臣弑其
5、君,可乎?”孟子斩钉截铁地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由此可见,孟子关于守法的思想:A.孟子认为君主未必一定要守法。B.孟子提倡君主要做守法模范。C.诛杀独夫暴君是为民除害,“救民于水火”,是完全合乎道义的。D.民贵君轻,民须守法,君可不守法。1.“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君正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A.此言失之偏颇B.君仁君义君正,他人未必能仁能义能正C.君仁君义君正不是国定的充分条件D.君仁君义君正,还要教化有方
6、,才能使人们仁、义、正1.讨论:孟子的性善论对中国法制的影响有何利弊?(解读41-42页)2.“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孟子・离娄上》)A.孟子所说良法意义上的“先王之法”主要是指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之法B.孟子在这里论证良法来源不自觉地坚持了儒家一贯的历史退化论的主张。C.强调继承“先王”良法的优秀传统,这是对的D.一成不变地“遵先王之法”,则是保守、僵化的教条主义3.“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A.为政需善,还需计谋之术B.良法还需贤良人执法,否则无善治C.为
7、政不仅需善,还需恶D.同理类推:徒直不足以行善,徒刚不能以为政4.写读后感《孟子•梁惠王下》记载,孟子主张实行“罪人不孥”的刑事法律原则。孟子这一原则的内容是对于犯罪的人,刑罚只及于犯罪者本人,不能牵连犯罪者的妻子儿女。孟子这一“罪人不孥”的刑事法律原则同法家主张株连的理念是针锋相对的。(44页上)请你联系法家的三个重要人物商鞅、韩非子、吴起的悲惨结局、秦朝短命、清朝大兴文字狱株连九族等史实,评价孟子这一法律思想。1.“学术争鸣”题(43页中)“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孟子.尽心上》)对于孟子的这一“生道
8、杀民”理论,历代学者包括东汉赵岐、北宋欧阳修、南宋朱熹、明代丘浚等有诸多解释。其实,孟子“生道杀民”的含义无非就是立法或者掌握刑罚的人,应以“求其生”之道来审慎处理,如果确系罪大恶极,求其生而不得,为了更多人的生存,不得已而将其处死,那么,其死也是罪有应得,无从怨恨了。对此,你有不同于教材作者的理解吗?2.如何评价孟子“以孝屈法、孝高于法”(46页上)的主张?(身、家、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