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纯放疗及化放疗治疗ⅲ、ⅳa期鼻咽癌远期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单纯放疗及化放疗治疗III、IVa期鼻咽癌远期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比较诱导化疗综合放疗与单纯放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远期生存的影响。方法:病理确诊的III、IVa期鼻咽癌90例随机均分为化放组和单放组,化放组用含Cisplatin为主的联合方案诱导化疗2个疗程后1周内开始放疗,其中采用DFP、TFP方案化疗23例,采用PF、PFB.EFP方案化疗22例。两组采用的放射治疗技术基本一致。结果:化放组与单放组3年、5年累积转移5例、9例和7例、15例;累积复发10例、14例和13例、14例;化放组无转移3年、5年
2、生存率(DMFS)88.9%和82.2%;无复发生存率(RFS)75.6%和67.8%;单放组3年、5年DMFS72.2%和65.6%;3年、5年RFS71.1%和64.4%。两组3年、5年RFS无差异(P=0.089,P=0.076),而3年、5年DMFS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29,P=0.024)o诱导化疗以含紫杉醇类的联合方案(DFP,TFP)较经典的FP,FBP,EFP方案疗效为优(3年、5年DMFSP=0.019;P=0.022)o但前组群III,IV度急性口腔黏膜炎和白细胞下降明显高于
3、后组群(51.1%vs30.2%,P=0.018;34.0%vsl4.0%,P=0.07)。在GCSF等支持下不良反应尚可耐受,无治疗相关死亡、过敏、终止或需降低放化疗剂量的病例。无后期放疗需推迟进行的病例。结论:诱导化疗综合放疗组较单纯放疗组能明显降低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远处转移率,但两组RFS无差异。诱导化疗系列方案中DFP、TFP方案较经典的FP、FBP、EFP疗效为更优。关键词鼻咽癌疗法放射疗法治疗疗效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163鼻咽癌单纯放疗后的
4、5年生存率约60.0%左右[1],其中IILIVa期鼻咽癌的3年生存率仅46.0%o随着鼻咽癌高发现场依据不同的TNM分期预后采用不同的个体优化治疗方案的推出,对提高III、IVa期鼻咽癌的无转移生存率提供了可能[2,3]。因此比较诱导化疗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放射治疗中的增益作用。资料与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病理学证实且无远处转移的III、IVa期初治鼻咽癌患者90例(1992年福州分期标准)。ZubrodECOGWH0标准评分0〜2级;预计生存期>10年;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按照随机分组
5、原则分别进入单纯放疗组(简称单放组)和诱导化疗综合放射组(简称化放组)各45例接受治疗。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方法:①放射治疗采用6-mvx射线进行连续放射治疗。根据CT扫描图像在定位片上进行放射野设置,并在模拟机上摆位验证,用铅挡块保护靶区正常组织。放射治疗第1段采取双侧面颈联合野+下颈前野照射38Gy;第2段依据口咽和颈淋巴结的受累情况,改用双侧耳前野照射36Gy,颈前野照射16〜26Gy;或将面颈联合野后界前移避开脊髓照射16〜24Gy,后颈部用电子线野补量14〜24Gy后,时间剂量
6、分割方式2Gy,1次/日,5次/周。②诱导化疗诱导化疗采用含DDP为主的联合方案,每4周1个疗程,共2个疗程。其中DFP、TFP组群23例,PF、PFB、EFP组群22例,末次化疗结束后1周内开始放疗。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两个样本的比较用X2检验,生存率分析用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法,余为t检验。预后及不良反应评价采用RFS和DMFS两组预后评价指标统计。计算生存时间以放疗开始,在随访期内无复发生存率以出现复发为终点,未出现复发为终检值;无
7、远处转移生存率以出现转移为终点,未出现转移为终检值。不良反应以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评价为主,按WHO标准分为0〜IV度。结果全部病例均随访满5年以上。化放组失访2例,单放组1例,随访率分别为95.6%(86/90)和97.8%(88/90)o其中化放组与单放组3年、5年累积转移5例、9例和7例、15例;累积复发10例、14例和13例、14例;化放组无转移3年、5年生存率(DMFS)8&9%和82.2%;无复发生存率(RFS)75.6%和67.8%;单放组3年、5年DMFS72.2%和65.6%;3年、5年
8、RFS71.1%和64.4%。两组3年、5年RFS无差异(P=0.089,P=0.076),而3年、5年DMFS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29,P=0.024)oDFP、TFP组群3年、5年DMFS91.5%和83.0%;PF、PFB、EFP组群72.1%和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P=0.022)o常见不良反应是恶心、呕吐和急性口腔黏膜炎,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是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其中含紫杉醇类的DFP、TFP组群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