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92862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2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贯彻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模式,要采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教师应该把握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努力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有效地运用自主探究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索能力;培养实践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
2、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此责,利用语文课堂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终生受益。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是很重要的。质疑问难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启发创造性思维、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新课程的目标要求。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
3、,一词多义的现象,如《邱少云》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20分钟。”5这里为什么用“才”不用“共”?“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一句的“才”与上一句的“才”一样吗?学生通过质疑了解到两个“才”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时间短,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是因为战士们被邱少云的精神所激励。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来。”抓
4、住人们大笑追问:“人们为什么笑?”“鲁迅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在学生探讨不出结果时,及时给学生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再讨论,学生明白,原来四周黑洞洞是指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学生完全理解后,继续追问:“通过谈碰壁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进一步使学生了解鲁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开放教学,主动参与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开放因素,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除了积极的思维活动外,还想充分表现自己。因为,学生经过自己的尝试
5、练习和操作,已经初步认识了新知识,但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需要参与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在生字教学中,让学生实地观察事物,不仅有利于他们掌握生字的含义,也有利于学生对事物认识的提高。如:在教学《我是什么》一课的生字“飘”时,我带领学生来到旗杆下观看红旗在风中飘扬的情景,然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羽毛,吹向空中。我问学生:“红旗能飘扬,羽毛能飘荡,这都是谁的功劳呢?”学生说:“这是风的功劳。”我说:“5对,是风的功劳,所以今天我们学的这个‘飘’字离不开风所以它是风字旁。”我又接着问学生:
6、“鸭子在水上飘浮,是不是也用这个‘飘’呢?”学生说:“不是。”然后,我把“飘”和“漂”进行了一番对比,学生既记住了这两个字的字形区别,也理解了这两个字的含义。 三、教给探究方法,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要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要具有探究式培养理念,使学生在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了探究与创新能力。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那么在课堂上会很踊跃的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词语不懂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根本就发现不出问题,在《捞铁牛》一课,甚至有学
7、生提出了铁牛是死是活的问题。这样,问来问去,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来解决这些问题。(1)通过课文标题发现问题,《全神贯注》一文,写谁全神贯注?从哪几方面知道罗丹全神贯注?有的课文在结尾处发现问题,如《峨眉道上》,最后一句话: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是真正的无名英雄。问:平常,我们把什么样的人叫英雄?为什么说铺路人是无名英雄?(2)通过重点词句发现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5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
8、些什么?说明什么?(3)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发现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后,就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问题。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的途径。这“新知”可以是对所有人都是新的,也可以对别人不新,而对自己却是新的。(1)读思结合,探究问题。语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