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七篇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七篇

ID:31437777

大小:104.5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9-01-10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七篇_第1页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七篇_第2页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七篇_第3页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七篇_第4页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七篇_第5页
资源描述: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七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七篇篇一这里,在建国之初,曾是举国闻名的工业城市,因为工业多,污染大,在机器轰鸣的时代,率先领略了霾,纵然是晴空万里,这里依然是一片散不开的雾霾,被形象的称作“光灰之城”。其实,这座城市的本名叫黄石,与美国的黄石公园同名,是湖北省排序第二的工业之城。对黄石,中国电建湖北工程人有着太多不可磨灭的记忆。当从国外回来的儿子想带八十高龄的李老出去散心时,李老却选择了故地重游,全家开车去了黄石。路过王家里、沈家营这些黄石老街区时,李老坚持杵着拐杖步行,正在运营中的黄石热电厂是环保理念中保存不多的市内热电厂之一,在厂区门口合影留念后,李老年幼的孙子好奇的问爸爸:爷爷为什么流泪?李老的

2、儿子李辉一边忙着给父亲递纸巾,一边摸着儿子的头:爷爷是想到了以前的事……是啊,以前的事儿。作为中国电建一名子弟,李辉又何尝不是思绪万千,在这座不起眼的城市之中,不仅埋藏着父辈青春的记忆,也有自己七彩的童年。而今,走在这座陌生而熟悉的城市中,浮光掠影,路边那几排正待拆迁的房子正是父辈们七十年代承建第一期热电厂时临时搭建的宿舍楼;这几栋高楼背后荒废多年的小学正是二十一世纪初自己参与热电厂扩建项目的宿舍楼。还有那半掩着门落满灰尘的小食堂,那悄然挂满蜘蛛网的洗漱间,那被附近居民临时堆满建材的篮球场,难以想象,曾经身居此地的一群“魔法师”,成就了这座城市的灯火辉煌。李老的记忆停留在遥远的七十年代初期,停

3、留着作为一名电建工作者的荣耀与坚持,当时的自己,是国家建设的一颗螺丝钉,哪怕再微不足道,也有属于自己需要焊紧的接口,带着年幼的子女举家迁徙到黄石这座古老的城市,开始了漫长的电厂承建周期。七十年代,由于当时技术和物资所限,电厂承建周期短的需要3-4年,长的近乎7-8年。于是,电建人的孩子大多随着父母的工作地变换四海为家,每个周期长的电建项目都有自己的院子,孩子们跟随着父母就地求学,领略的是全国各地的大好河山。李辉身边的电建子弟,小学可谓分布在全国各地,初中亦或高中回汉后才逐渐有了交集。彼此间方才慢慢熟悉。说起对电建事业的感情,李老的话匣子总是能慢慢打开,在记忆中还原了这座古老的城。李辉对于父亲的

4、悠长回忆极具耐心,他将第一期的热电厂比作父辈的“巅峰之作”,儿时的记忆在父亲的回忆中逐渐绽放出光芒。谈到自己的过往及成长,李辉笑称是一种缘分。在自己子承父业进入电建行业以来,2008年黄石热电厂和西塞山热电厂扩建工程时,他作为技术专家也曾为这座城市的电建事业奔波忙碌,从技术和工期上不断的超越着父辈们,延续着上一代电建人的梦想和辉煌。如今的黄石早已经脱掉了“光灰之城”的帽子,青山碧水中处处是鸟语芬芳。只是这段沉淀了两代人记忆的故事仍在流传,在郁郁葱葱的青山湖之畔,年幼的孩子好奇的看着爸爸在爷爷的提示下从一颗大树下挖出的一个玻璃瓶,瓶中有张微卷着的发黄的信纸,纸上写着爸爸儿时的愿望。湖面上,几只白

5、鹭盘旋飞过,子孙三人的身影摇曳在夕阳下,宁静而悠长。篇二巴基斯坦国家的旁遮普省“上黔那巴”(UpperChanabCanal,UCC)灌溉水渠(也称河流)西岸、Nadipur水电站(13.8MW)旁,有一座新建的高高水塔。九月的一天清晨,雨后初晴,秋高气爽,空气变得分外清新。我爬上这几十米高的生活区营地的供水水塔顶端时,登高望远顿有心旷神怡之感,多少还加点飘飘然的感觉。脚下宽宽的水渠和对岸的南迪普燃机联合循环电站就尽收眼底、一览无遗。是的,巴国“古吉纳瓦拉”(Gujranwala)的南迪普也有着国内的春夏秋冬之分。进入每年的九月份,这儿天气就开始转凉,由炎炎的夏日开始步入秋天,一场雨一场凉。河

6、水也开始由滚滚黄色、灰色而经过约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慢慢变得清澈见底。在河的东岸那高大的汽轮机厂房、雄伟挺拔的锅炉烟囱,以及依次排列在河边的九座冒着热气的冷却塔双曲线风筒,它们都倒影在这微波荡漾的河水里,真真切切的,确有海市蜃楼的美妙,与地平线折叠对称,恍惚间你还真以为南迪普燃机电站就在这流水里。还有色彩艳丽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成的水电站厂房,依旧稳稳地坐落在河道的大坝之上,她连接着水渠两岸,西侧是我们生活区营地,东侧是我们上班的所在——南迪普燃机联合循环发电厂。我们每天上下班的四趟都要从她身旁走过,接受她的检阅,目睹她色彩斑斓的外衣。这儿就是我如今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河岸上绿绿葱葱,淡淡的草香在空

7、气中弥漫,沁人心脾,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此刻,那儿时的天真和梦想就萦绕在我的脑海里。那是上小学之前的1969年的一个夏日,这天的下午在老家湖北天门卢市农村房屋的台基下,我和母亲一起用搅把将稻草搅成烧火用的耙子。这样做是为了不烧散柴,也便于防止在厨房做饭时发生火灾,更便于存放柴火和使得稻草、野草等燃烧的慢一些,也就是那个时代农村人说的“柴火经烧”,这和当时的城里人烧煤球和蜂窝煤做饭而不烧散煤是一个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